廈門:呵護歷史文脈 增進民生福祉
2024-03-20 09:19:43?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呵護歷史文脈 增進民生福祉 市人大常委會加大文化文明和民生領域立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法規 鼓浪嶼保護得好,背后離不開廈門兩次為其立法的功勞。圖為鼓浪嶼上的音樂快閃活動。(記者 林銘鴻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鄔秀君)如今,在鼓浪嶼,一幢幢老建筑、老別墅在得到精心呵護后,散發著它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成為廈門向游客展示當地文化的標桿,以及廈門人引以為傲的燙金名片;而在老街里、騎樓下,被認定為“廈門老字號”的小吃店,再也不怕“李鬼”撞衫,燙金的牌匾閃爍著文化自信的光芒;過去十年間,廈門共建成學校項目501個,新增41.9萬個學位,學校建設總投資超過300億元,進一步加大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極大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護理照料住院治療的老人有照護假,積極倡導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保留現金支付、人工服務、鼓勵智能化設施的適老改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暖心措施給廈門老年人的生活帶去便利。 守護好文化遺產和歷史文脈、解決好市民群眾的教育痛點以及養老堵點……百姓關切就是民生之本,解決好民生問題,首要離不開立法的支持。自1994年全國人大正式授予廈門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廈門準確把握立法規律,緊密結合市情實際,堅持立法與改革相結合,以問題主導立法,立法解決問題為原則,圍繞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民生問題,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作用,為廈門文化和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兩次立法為世界文化遺產全方位護航 “鼓浪嶼不僅保護得好,遺產活化利用也做得很棒!”3月16日,來自西安的游客陳新偉在參觀完前不久開放的八卦樓后忍不住給琴島點贊。“建筑修繕做得不錯,一些遺產不是關門謝客,而是有效地利用起來,在利用中保護,非常值得給好評。”陳新偉說,“可以看出,廈門是在用心愛護這座世界文化遺產的。” 其實,不為陳新偉所知的是,鼓浪嶼能保護得如此好,背后離不開廈門兩次為其立法的功勞。早在2012年,市人大常委會便出臺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鼓浪嶼申遺成功起到積極促進作用。而在申遺成功后,為有效解決鼓浪嶼保護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周年之際頒布實施《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按市人大科教文衛委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升級版”的條例,借鑒國際經驗,從“世遺”的視角出發,立足于保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文物建筑修繕、文化保護傳承等作出了“有牙齒”“有溫度”的規定。 鼓浪嶼管委會文保處處長陳輝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這個“升級版”條例的亮點:建立長效機制、守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脈、實現價值共享、借鑒先進理念。可以說,該條例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構建起多層次的保護體系,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支撐。 廈門向來注重立法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立法保護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制定我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系統構建了全面、科學、有效的閩南文化保護體系。廈門還制定了《廈門老字號保護發展辦法》,推動廈門老字號企業文化傳承和技藝創新,促進老字號振興發展。 作為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文化成果的精華部分,文明向來是廈門的城市底色。一直以來,廈門都將文明領域立法作為重中之重,30年來,廈門還制定了《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廈門經濟特區社會信用條例》《廈門經濟特區志愿服務條例》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規規范、貫穿法治實踐,為城市文明建設和“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撐。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