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藍天碧水間書寫法治生態答卷
2024-03-20 09:19:11? ? 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藍天碧水間書寫法治生態答卷 廈門30年來制定30余部生態建設相關法規,用法治守護城市高顏值 廈門以法治守護綠水青山,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彭菲 圖/記者 陳立新)前不久,央媒重磅聚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引發熱烈反響。近期,又有“不小心拍到課本封面”的話題登上網絡熱搜,廈門的美令網友感嘆“值得上封面”。 在藍天碧水間書寫法治生態答卷,30年來廈門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為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區立法30年”系列報道之二為您講述立法與生態建設的故事。 治湖依法而行 以立法剛性保護筼筜湖 綠化率水質標準等有嚴格規定 為一個湖立一部法,這在20世紀90年代并不多見。市人大城建環資委原主任委員傅子儀回憶:“當時我們考察發現,其他城市一般是以政府規范性文件的方式,但我們很堅定,要以立法的剛性,把筼筜湖保護好。” 1997年,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廈門市筼筜湖區管理辦法》。立法的剛性如何體現?傅子儀說:“當時法規嚴格規定沿湖駁岸應預留不少于20米的陸域,保證環湖暢通無阻。這一條后來也得到了嚴格執行,相關單位該退的就退。另外,法規還明確規定湖區綠化率不得低于85%,水質達到景觀用水標準,設施按公園標準進行建設。” 再次修法開啟保護新篇 松柏湖天地湖及周邊公園納入保護范圍 相隔20余年,廈門再次為湖修法。2020年2月,《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表決通過,法規名稱從“管理”到“保護”,開啟新篇。雖然已經退休,傅子儀依然內心激動:“筼筜湖、松柏湖、天地湖及周邊6個公園都列入了湖區范圍,當年我們礙于種種原因無法實現,如今缺憾彌補上了!” 保護辦法實現了水域與岸上的治理有機結合,對水域的納洪面積、水體交換、清淤疏浚等工作的規定更加細化。筼筜湖保護中心技術質量科科長陳清福介紹:“近年來,筼筜湖的水質持續改善,相關水質指標達到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要求,生物多樣性增加,鳥類數量從2020年的88種到2024年元旦的96種。依據保護辦法的要求,2021年筼筜湖啟動新一輪清淤工作,采取比較溫和的生態清淤方式,兩年累計清淤80多萬立方米。” 立法引領新風 對垃圾分類全鏈條進行立法 廈門走在全國前列 居民生活環境的提升不僅體現在“城市會客廳”的高顏值上,也體現在每一天扔垃圾的“小事”上。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鏈條進行立法,廈門同樣走在全國前列。 《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于2017年8月25日表決通過,同年9月10日正式施行。辦法實施至今,在全國垃圾分類工作歷次考評中,廈門已經連續22季度名列第一。對居民而言,從樓道撤除垃圾桶到小區建起整齊的分類垃圾屋,是最直觀的變化。辦法還明確要求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納入本市中學、小學、幼兒園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環境教育內容。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葉文語表示,這一點在宣傳推廣垃圾分類時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以小手拉大手,帶動了一個個家庭融入垃圾分類新風尚。 葉文語說,近年來,在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全市垃圾減量化工作多維度推進,人均垃圾日產量從原來的1.3千克減少到目前的約1千克。依據辦法的規定,廈門積極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廈門模式”,來到了“資源化和減量化”的階段,也就是目前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生利用為新突破口的“3.0時代”。去年12月,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還被列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邊會優秀案例。 鏈接 多部法規全國首創 30年來,廈門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頒布了30余部生態建設和資源保護相關法律規章,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守護廈門生態之美。 1994年7月《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頒布,這是廈門獲得特區立法權后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性法規。2014年10月頒布了《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先后兩次修正,確定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線,占廈門國土面積的52%,體現了廈門保護環境的魄力。2016年制定的《廈門經濟特區多規合一管理若干規定》是全國首部關于多規合一的地方性法規。2022年10月頒布《廈門經濟特區河湖長制條例》,將 “20字治湖方針”和“市長親自抓治湖”推廣到全市河湖水體治理工作中。去年廈門還制定了全國首部國土空間信息管理法規《廈門經濟特區國土空間信息管理若干規定》。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