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勝新賽道 廈門教育有“數”
2024-03-12 09:07:06?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智”勝新賽道 廈門教育有“數” 全市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經驗交流會今日舉行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李陳陵 邵戎)全市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經驗交流會今天舉行,它將交流學校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這條新賽道上的“奔跑”。 廈門市教育局局長陳珍說,教育從未像現在這樣充滿挑戰, ChatGPT(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編者注)帶來的討論熱度還未散去,“天空”(Sora,一種文本轉視頻模型,編者注)又來了,“人工智能+”時代影響和挑戰著傳統教育模式,或許需要重新定義知識、學習和創造。 她說,一直以來,廈門把教育信息化擺在教育事業發展大局中來思考、謀劃,以數字化轉型全力開辟教育發展的新賽道,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市教育局介紹說,去年,全市又有60所學校成為新一批智慧校園達標學校,數量創新高。目前,市級中小學智慧校園達標校總數達168所,提前完成廈門“十四五”(2021-2025)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在教育數字轉型中,廈門堅持“應用為王”的理念,一方面,實現了智能技術下沉教育教學一線;另一方面,把“數字高速公路”也“鋪到”家長端——家長們端坐家中,通過手機可以報名,調閱孩子體檢等信息。 我們從幾個側面,為您展現廈門教育在新賽道上的表現。 教育教學新賽道 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課堂 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觀察點 學校啟用智慧作業分析系統,老師通過掃描儀或智能筆等采集學生作業數據,然后展開各個層次的分析。 58歲的白源法是湖濱中學物理老師,粉筆、黑板是他學生時代課堂的記憶。不過,現在的課堂不一樣了。 在一堂聲波的物理課上,白源法先是請學生上臺演奏笛子,自己則演奏自制的“水琴”,再用多媒體設備演示聲波的原理。 不僅“教”,“學”也不一樣,白源法布置的課堂作業,不是寫在黑板上,而是傳輸到學生手中的平板終端上。幾乎是在學生完成的一瞬間,他得到答題正確率,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 白源法說,他不排斥實驗、粉筆板書這些傳統方法,但也會把傳統方法與信息技術進行結合,豐富教學方式,例如,神舟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月球探測等,這些以前僅能靠圖片講授的課程內容,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學變得生動直觀,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熊子源是白源法的學生,他認為,借助數字技術,抽象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他喜歡上了物理。 在蔡塘學校,老師每天布置“智慧作業”——這所學校啟用智慧作業分析系統,老師通過掃描儀或智能筆等采集學生作業數據,然后展開各個層次的分析。 蔡塘學校校長丁敏健說,在教師層面,“作業系統”等平臺快速獲取學生作業收交數量、作業完成質量等情況的數據信息,從而更精準地因材施教;在學生層面,系統收集學生答題情況,生成錯題集,可以針對性地對錯題反復練,學習效率更高;在學校層面,可以產生校本題庫,便于教師經驗的傳承。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已經融入廈門越來越多學校的課堂中。老師們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探索課堂應用場景,以數字手段撬動“教與學”領域的深層次變革。 市教育局副局長鄭朝南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幫助教師努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最終促進減負提質。 教師培養新賽道 用人工智能“催熟”師資 觀察點 AI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系統,包攬了各種“活兒”,通過切片還原上課情景,直觀生動地描述師生在這節課中的優點與不足。 郭聞娟是海滄延奎實驗小學數學老師,在她上完《分數的初步認識》后,得到一份課堂診斷報告,其中有語速的統計:每分鐘188.5字。大數據提醒她,授課最佳語速是每分鐘200-250字,語速過快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來思考、吸收、記憶,反之導致學生精力渙散。 報告還提供了課堂提問情況的分析,標注哪些是“識記性”問題,哪些是“分析性”問題。 這些數據的意義在于:通過數據的分析對比,可以直接改變老師課堂提問方式——如果淺層次的問題占比多,就要做出改變,增加分析性、應用性等高階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而一旦教師提問方式變了,學生回答問題時學會了應用知識,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海滄延奎實驗小學書記易增加則認為,這套AI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系統還開辟了教師培養的新路徑。 他說,以前要評價教師一節課,常常要設計好幾份量表,教師分組多維度觀察,興師動眾、勞心勞力。現在AI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系統,包攬了各種“活兒”,教師上課后20分鐘,AI自動生成診斷報告。從錄像到課堂行為分析,從ST曲線到教學行為數據……各種統計圖、雷達圖一目了然,通過切片還原上課情景,直觀生動地描述師生在這節課中的優點與不足。 市教育局信息化處說,近年來,在教師隊伍培養的數字化新賽道上,廈門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專項培訓等,推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 與此同時,廈門實施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項目,邀請專家入校指導,開展工作坊研修式培訓,建設教師研修平臺,支持教師線上學習、資源共享、課題管理及培訓,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支撐。 教育治理新賽道 挖掘數據價值 提供優質便捷教育服務 觀察點 “廈門i教育”相當于給教育安上一顆“聰明的大腦”,通過教育大數據的監測、分析與挖掘,為教、學、考、評、管等環節提供服務。 陳女士的兒子今年讀初三,上周她接到老師通知,今年的中考報名確認,不需要人工確認,只要打開手機,進入“廈門i教育”公眾號確認即可。 在此之前,陳女士已經在“廈門i教育”查到兩個孩子的體檢報告。 “廈門i教育”也是廈門開辟教育治理新賽道的重要載體,于2019年底上線,把和教育有關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從某種角度上說,相當于給教育安上一顆“聰明的大腦”,通過教育大數據的監測、分析與挖掘,為教、學、考、評、管等環節提供服務。 近年來,這個教育大數據中心,將更多的數字化教育服務,從學校端延伸到家長端。譬如說,學生生病請假,家長可以通過手機直接上報孩子健康異常,不必再通過老師中轉,不僅減輕老師和家長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提升校園師生健康管理信息采集工作效率。 數字技術還把廈門家長從烈日和長隊中解放出來——幼兒園、小學新生報名,家長已經不用徹夜排隊,也不用頭頂烈日,更不用去銀行申請拿出抵押的房產證,他們只要坐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報名,系統會從聯動的部門調取房產等相關數據。 “廈門i教育”一直在升級,市教育局信息化處透露,今年還將上線平臺創新型開發工具,學校可不必再尋求第三方服務商,直接通過平臺工具自主開發個性化應用。 鄭朝南說,面向課堂、面向課后、面向全體,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這是廈門教育數字化轉型交出的創新答卷。 亮點 主打不見面 “入學一件事”入選省級優秀案例 為每位報名新生平均減少證明材料5項 今年年初,福建省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2023年度全省公共數據應用優秀案例,廈門市“入學一件事”管理系統榜上有名。 廈門市“入學一件事”管理系統是廈門市教育局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傾力打造的一項標志性公共服務數字化場景應用。 這個系統創新“不見面”辦理模式,實現全市幼兒園、小學、初中入學報名以及隨遷子女積分認定、人才子女就學等事項“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網通辦”,解決原辦理方式證明材料多、排隊長等痛難點問題,提升市民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數據顯示,去年,這個管理系統共受理小學、幼兒園新生入學報名11.3萬人,共享調用各類數據超90萬條,為每名報名新生平均減少證明資料5項。 揭秘 智慧教育平臺 這樣服務師生 “廈門i教育”相當于廈門智慧教育平臺。去年,這個智慧平臺能做的事更多了,其中之一是大大提升服務師生水平。 ●學生綜合實踐服務 完成2022-2023學年線上夏令營申報活動。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服務 “廈門i教育”與教育部學生成長評價完成對接。 服務涵蓋30余所試點學校相關年級的師生。 ●學生資助服務 新版學生資助服務功能旨在提升集中支付、優化學生線上申請等功能,實現全市學生資助集約化管理。 去年全年逾萬名學生通過學校審核。 全市集中支付申請人數近2萬人。 ●師生健康管理服務 >>校園傳染病防控模塊 去年2月,師生健康管理上線校園傳染病防控模塊,實現了校園傳染病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的平穩過渡。 >>學生體檢報告查詢模塊 去年10月,師生健康管理開放,全市中小學生體檢報告線上一鍵查詢的功能。 目前已支持查詢2022-2023學年、2023-2024學年健康體檢報告。 體檢報告指標信息包括: 形態指標/生理指標、眼科檢查/口腔檢查、內科檢查/外科檢查、耳鼻喉科檢查以及指導建議信息。 >>對接“校園傳染病監測預警與處置平臺” 去年12月,師生健康管理實現與疾控部門——“校園傳染病監測預警與處置平臺”的集成與對接。 完成與疾控部門傳染病預警數據跟蹤與管理的互聯互通,為進一步實現校園傳染病削峰縮短時長邁出新臺階。 ●智慧教學服務 充分利用國家、省級智慧教育平臺的數據資源,集成題庫、組卷、閱卷、分析、評價等學校教學功能。 去年全年累計完成超4000場診斷與分析,生成逾100份個性化數據分析報告,有效提高老師教學效率,促進家校互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