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培育這五類“潛力股” 廈門正式出招了
2024-03-09 11:34:14?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今年廈門中招,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學校面向全市招收拔尖創新學生各30人。 廈門將建立5個拔尖創新人才學科培養基地,推進五大學科招生改革。 拔尖創新學生選拔培養的改革號角吹響了——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近日,市教育局等十四個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廈門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推進具有特殊天賦或潛能學生招生改革。 從某種角度看,這也意味著,一度備受爭議的少年班式“英才教育”,又要回來了。 具體做法如下: 《意見》指出,廈門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制——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貫通培養綠色通道。 廈門將設立“廈門市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研究中心”,建立5個拔尖創新人才學科培養基地,推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具有特殊天賦或潛能學生招生改革,推進科技創新人才自主招生改革。 《意見》還指出,要加強個性化教育,通過舉辦科技創新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加強學生特長、興趣等個性化培養。 與此同時,還要推進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強化科技特色高中的培育,打通高中五大學科競賽全國金牌指導教練認定市級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構建特色辦學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 解讀 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為何重新受重視? 《意見》也讓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正式走上“臺面”。其實,不止廈門,一段時間以來,福建多地中學都在進行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放眼全國,也是這種情況。 某種角度看,現在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就是備受爭議的英才教育,后者一度曾被認為是拔苗助長。 新中國純粹的英才教育,應該始于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但是,后來由于人才培養中出現異化,引發爭議。資料顯示,到1999年,社會上一度有人提出“及早廢止少年班”。到2020年,全國只剩下2所大學還在辦少年班、10所左右的中小學還在辦“超常教育實驗班”。 不過,近年來,英才教育重新受到重視。 一般認為,近年來,“錢學森之問”(即“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引發政府和社會對于杰出人才培養的關注。 國家制定了三個中長期規劃綱要,其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更高學段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探索高中階段、高等學校拔尖學生培養模式”。 換句話說,在這個信息時代,國家也意識到針對特殊群體開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為的是培育國家發展所需的各類拔尖創新人才。 這類選拔培養是教育不公平嗎? 一種觀點認為,這些小孩本來就特別聰明了,你再給他提供最好的教育,他就更聰明了,差距不就更大了嗎? 但是,越來越多人認為,必須承認,現實中,的確會有一部分小孩特別聰明,與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同齡人相比,能夠表現出有取得更高成就的潛能,他們在智能、創新能力、藝術能力、領導能力或特定的學術領域具有較高的能力。這部分孩子不能讓他們也陷入“刷題”中,需要有特殊教育,讓他們“吃飽吃好”。 曾經專注于英才教育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褚宏啟教授說,是否公平,就要從“什么叫最好的教育”來認識。他認為,英才教育并不違反教育公平,反而是高水平教育公平的體現,體現了因材施教,“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他認為,走出觀念和認識誤區,為英才教育正名,解決英才教育的合理性問題,要非常警惕教育公平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平均主義思想對于英才教育的戕害,要走出對于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庸俗性認識。 釋疑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不是追求分數拔尖 今年廈門中招明確提出,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學校面向全市招收拔尖創新學生各30人。三所學校共90人,是從夏令營和冬令營選拔出來的。 這被認為是廈門吹響了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的“號角”。 在這方面,廈門不是“先鋒”。在本省其他地區,有的名校選拔,是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了。 然而,從目前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也面臨諸多挑戰。北京師范大學褚宏啟教授認為,重點學校的重點班其實不能算是純粹的拔尖創新人才教育——很多中學的所謂重點班,目光只有分數,要的是考上清華北大的數量,或是參加奧賽,這些都是為了分數而不是為了創新,其實是走偏了。 換句話說,一些學校打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旗號,其實是在追求分數的拔尖。 另一個挑戰是來自不甘于平庸的父母的挑戰——相當一部分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潛力股”,但是,事實上,對于一些孩子來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不合適他們。 延伸 廈門市中小學科學教育做加法 《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要點如下: 聘請科學家當中小學“科學顧問” 聘請一批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顧問”,培育和選樹創新創造方面的“新時代好少年”,引導學生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 舉辦發明創造競賽 每年舉辦“異想天開”“紙上談兵”等發明創造競賽、展示交流活動,實施項目化學習,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推動學習方式變革。 推進“科學”校本課程開發建設,開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科技等科技教育。豐富海島邊遠山區學?!翱茖W”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供給。 鼓勵學校配置科學專兼職實驗員 高質量組織“科學”實驗教學,提高小學“科學”實驗室配置比例和使用率。 鼓勵配置中小學“科學”專兼職實驗員。 鼓勵對現有教室進行多功能技術改造,增加中小學?!翱茖W”益智教具學具的配置,建設綜合實驗室、特色實驗室、學科功能教室、教育創客空間等“科學”教育環境。 加大理工類碩博科學教師招聘力度 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強師計劃”,加大理工類博士、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招聘力度。 聯動市區科技部門和在廈高校,積極聘請院士、科技專家擔任學?!翱茖W副校長”。 各中小學校應設立至少1名“科技輔導員”,加強專兼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 設立市級“科學名師工作站”,傾斜幫扶島外農村校、薄弱校“科學”教研組。 開展科學類課后服務 實施課后服務“科學”教育“雙百行動”,即全市開展“科學”類課后服務活動的學校數占比100%,力爭每周參加1次以上“科學”類課后服務的學生數占比100%。 科普基地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 統籌協調市級科普教育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學家故居(紀念館)、高校及科研院所實驗室、企業生產線及研發中心等具有科普功能的機構(館所、園區、企業等),納入“科學”教育社會課堂“百館千所”陣地集群,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 統籌協調博物館、科技館、植物園、科普基地等公共機構,發揮獨特資源優勢,主動納入學校“科學”教育課程計劃,補充學?!翱茖W”校本課程資源。組織“科學”教師深化“實習研究員”“博習會”等項目培訓。組織學生到場館開展“實景學習”“跨學科學習”等活動。 組織院士進校園 2024年至2026年期間,將組織院士進校園30場、科學家進校園100場。 發揮高校資源辦學優勢,組織中小學生到大學實驗室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大學教師、大學生科技志愿者到中小學開設科普課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