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五緣灣:灘涂鹽堿地蛻變為城市會客廳
2024-02-09 09:53:16?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五緣灣:灘涂鹽堿地蛻變為城市會客廳 東南網2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每年4月,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鳥類之一的栗喉蜂虎成群地從東南亞飛來廈門繁衍生息,直到10月才離開。 在廈門五緣灣濕地片區,占地約37公頃的土地是栗喉蜂虎的覓食地;附近的騎馬山片區,占地約3公頃的土地則是栗喉蜂虎的繁殖地。2011年,廈門在這塊總面積約40公頃、價值百億元的島內中心城區,設立五緣灣栗喉蜂虎市級自然保護區,讓這里成為鳥兒嬉戲、繁衍、生長的熱土。 為關照好遠方的貴客栗喉蜂虎,工作人員每年都會精心修復保護區內的土坡,讓巖壁恢復如初,同時改善生態環境,打造人工巢區,修建鳥兒飲水池,種植多種果蔬樹木,為栗喉蜂虎提供豐富的昆蟲等食物。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2023年,騎馬山繁殖區內親鳥繁殖數量保持在200只以上,通嶼濕地覓食區在遷徙前可觀測到3000只以上。 五緣灣,一度被廈門人視為不愿意居住的“風頭水尾”,由于過度養殖、傾倒堆存生活垃圾、填筑海堤阻斷海水自然交換等原因,內灣水環境污染嚴重,水體質量下降,外灣海岸線長期被侵蝕,形成大面積潮灘,灣區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打開當年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一條長堤,兩側都是黑乎乎的灘涂、鹽堿地。”曾分管廈門城市建設多年的廈門原副市長潘世建感慨良多,當年如果簡單地填海造地,繼而出讓土地,短期內能夠大量變現。但廈門沒有這么做,始終遵循筼筜湖綜合治理理念,在保留價值百億元地塊基礎上,開展五緣灣生態修復和綜合開發工作,海域養殖清退、內灣清淤、退塘還海、外灣清礁疏浚、實施綠化提升,累計退地還海約100公頃,構筑環灣護岸8公里,平均水深增加約5.5米,納潮量增加約500萬立方米,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恢復。 如今,五緣灣片區已成為集水景、溫泉、植被、濕地、海灣等多種自然資源要素于一體的生態空間,海域面積由原來的112公頃擴大為242公頃,海域平均深度增加約5.5米,灣區植物種類超500種,吸引90多種野生鳥類覓食棲息,生物多樣性得到提升。 生態用地面積增加2.3倍,城市綠地率從5.4%升至13.8%,人均綠化面積達19.4平方米,空氣質量保持在優良水平,國控點位水質優良比例100%。 拋棄短視,換來的是長遠發展。綠水青山,真真切切換來了金山銀山。 經年堅守,久久為功。根據《廈門市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統計核算技術導則》測算,2019年度,五緣灣片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就達2.39億元,其中海洋生物多樣性、清新空氣、清潔海洋三類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分別為5466萬元、2661萬元和463萬元,片區內財政總收入增長約2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約5倍,與生態修復和綜合開發之前相比,片區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得到大幅提升。 五緣灣也一躍成為廈門市經濟最活躍的片區之一,從灘涂鹽堿地變身成為廈門島東部城市新客廳,走出一條通過高水平保護帶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品質生活的城市發展新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