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何以躋身福建縣域經濟強區?
2024-02-09 09:53:16?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建區僅20年、成片規模工業廠區投建僅18年,卻已連續4年入圍“中國工業百強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光電產業集群試點,在新型顯示和集成電路兩大產業領域具備較強影響力—— 翔安,何以躋身福建縣域經濟強區? 東南網2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通訊員 林瑞聲 葉曉菲) 縣域產業鏈是構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發展意義重大,在2024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就特別強調要加快打造縣域重點產業鏈。 1月29日,全省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南片現場會在廈門翔安召開。 選擇翔安,意味著對翔安的認可。這個建區僅20年、成片規模工業廠區投建僅18年的新區,從2020年至2023年已連續4年入圍“中國工業百強區”。基礎薄弱、白手起家的翔安,何以躋身福建縣域經濟強區? 來看一組數字:截至2023年12月,新型顯示產業產值570.4億元,已是全國唯一的光電產業集群試點,形成覆蓋上下游的全產業鏈條體系;集成電路產業有規上企業17家,產值規模接近100億元,產業鏈不僅覆蓋上下游領域,在晶圓制造和外延片領域技術還達到全球領先;擁有規上工業企業537家,已全面構建形成新型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機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導產業。 日前,記者走進翔安,探尋這個廈門市最年輕行政區的工業立區、產業強區發展之路。 白紙作畫 平臺集聚產業高速發展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到廈門調研,創造性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重大戰略,為廈門發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因應跨島發展要求,翔安從同安分離單獨建設新區。 彼時的翔安還是農業大區,規上企業僅21家,產業鏈條更是無從談起。翔安,要拿什么與呼嘯而來的產業大潮相和、與飛速發展的時代共舞? “幸運的是,我們從產業起筆、從平臺起步,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把握全球技術變革機遇,搶抓每一次產業引進、每一輪平臺建設的關鍵期,一張白紙好作畫,一紙藍圖干到底。”翔安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毅說。 2005年,翔安建區后的首個產業發展大平臺——火炬(翔安)產業區啟動建設,首期工程開工動建不到180天,94棟現代化標準通用廠房就拔地而起,新型顯示產業開始起步;2007年,火炬(翔安)產業區二期啟動,圍繞集成電路產業開始孵化培育優質企業。 以園區作為產業發展依托,翔安工業堅實起步,闊步發展。 目前,翔安區共有規上工業企業537家,較建區時增長25倍;規上工業總產值較建區時增長62倍,已經全面構建形成新型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機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其中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兩大產業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近40%。 其中,新型顯示產業大多集聚在火炬翔安產業區內,該園區也成為全國唯一覆蓋所有主流顯示技術的園區,顯示出優秀產業平臺對產業鏈的強大聚合作用。 以顯示產業的龍頭天馬公司為例。入廈10多年來,天馬全面布局,在廈總投資已超1000億元,技術覆蓋了非晶硅、低溫多晶硅、金屬氧化物、AMOLED、Micro-LED等目前新型顯示幾乎所有的主流技術,產品門類完整,助力廈門成為全球唯一實現主流顯示技術全覆蓋的城市。 “我們所投建的第8.6代新型顯示面板生產線項目,2022年9月29日開工,僅用285天就實現了主廠房封頂,再次刷新了‘天馬速度’。這要歸功于地方政府給我們提供的強大發展平臺。”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健升說,從十幾年前第一條線投建到最新的產業落地,從整個征地拆遷到市政配套建設,翔安的效率之高、保障之快、力度之大,讓他們感觸頗深。 去年9月出臺的《福建省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2023)》中對翔安這樣評價:突出空間要素保障,推動土地成片開發,鼓勵區屬工業區開展綜合整治、產業用地擴容,有序推進工業區升級,為新型顯示產業發展提升空間保障。 從整體產業空間布局看,翔安區現有工業建成區面積53.6平方公里,形成涵蓋“一區(火炬翔安產業區,重點發展光電、電力電工等產業)、一城(同翔高新城,重點發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一園(翔安工業集中園,重點發展機械裝備、食品輕工等產業)”的格局。 此外,近年來,翔安還相繼落地新機場片區、翔南片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廈門科學城等多個市級重大片區,為未來進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載體,演繹產業集聚的無限可能。 創新筑橋 龍頭帶動產業鏈條延伸 去年,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名單》中,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入選,上榜理由寫道:以深厚的顯示技術為核心,持續依托5G+ABC等前沿技術,構建高度靈活與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其項目的典型場景運用包括可制造性設計、數字孿生工廠建設…… 創新筑橋,瞄準新型產業賽道,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翔安工業的產業鏈條開始延伸。 2007年,以TFT-LCD模組為主要產品、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之一友達光電作為首批入駐企業,帶動上下游優質企業紛至沓來,產業集群效應初顯;2009年,以液晶電視、顯示器為主要產品的全球最大的顯示器制造商冠捷顯示投產,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2011年,以中小尺寸面板為主要產品的百億級項目天馬微電子落地,實現強鏈補鏈、聚鏈成群;2016年,電氣硝子基地投產,補齊上游核心環節。 “如今,新型顯示已形成覆蓋上游基板、中游面板和模組、下游整機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產業發展拔節生長、迅猛高歌,成為翔安規模最大的產業。”翔安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陳彼得說。 這種上下游聯動的協同效應,在天馬這家企業的身上尤其明顯。入廈以來,天馬已帶動包括電氣硝子、弘信等超50家優質企業在廈壯大發展或投資落戶。通過與上下游的協同,天馬實現了背光材料國產化、偏光片國產化、檢測設備國產化等,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鏈結構優化,對我國及全球顯示產業鏈產生積極影響,推動了我省和廈門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與質量雙提升。 沃土之上,集成電路產業鏈也在悄然成型。 2006年投產,國內首家LED芯片自主上市企業乾照光電,登陸深交所上市;2011年成立,中國首家提供產業化3英寸、4英寸和6英寸碳化硅半導體外延晶片生產商瞪羚企業瀚天天成,填補國內制造領域空白;2016年12月,聯芯集成電路制造項目投產…… 從荒蕪一片,到園區成勢;從零星企業,到匯聚成鏈。一家家行業翹楚的引進,一批批高能級項目的孵化,一個個研發機構的落地,創新為翔安產業騰飛插上強勁雙翼。 天馬,去年全球首發最高PPI玻璃基Micro-LED技術及多款樣品,牽頭發布兩項車載團體標準,填補了國內外關于Micro-LED車載顯示屏技術規范的空白;友達,全球首創以高刷新率、高分辨率、獨特曲面設計以及結合A.R.T.?顯示技術等嶄新黑科技,去年被認定為福建省企業技術中心…… 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推進新型研究院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技術創新關鍵環節補短板,如支持天馬微聯合嘉庚創新實驗室開展Micro-LED關鍵技術攻關等。 建設重大創新平臺,依托廈門科學城布局引進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推動企業智能轉型,全省首創“公共服務+市場服務”的智能升級服務模式,幫助企業精準高效匹配解決方案,提升企業轉型升級效率。 從企業、產品的研發創新,到研發、平臺的突破創新,翔安區集聚研發力量、培育創新主體、構筑新型平臺,經濟能級持續躍升,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步推進。 服務助力 營商優化產業生態賦能 “落戶翔安,在這十幾年的發展中,公司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比如為我們量身定制的‘一企一策’扶持政策非常給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公司擴產的資金壓力,有力助推了企業高速發展。”瀚天天成電子科技(廈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尤其是在擴產、用地的關鍵節點,地方政府排除各種困難,簡化環節,優化流程,壓縮時限,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僅用時23天,比以往同類型、同規模建設項目平均用時縮短207天,刷新工業廠房建設速度,為他們搶占全球市場爭取了寶貴時間。 作為典型企業代表,瀚天天成受邀在全省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南片現場會上發言,這家高科技企業目前已成長為全球碳化硅外延晶片的龍頭企業,近三年公司營收復合增長率約164%。 對翔安營商環境的認同,是很多企業的共同感受。廈門乾照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事長秘書劉文輝說:“我們企業的快速發展,其實也是受益于翔安產業集聚方面的優勢,多次享受到政府關于商貿的扶持政策。” 用心用情、傾智傾力,做好要素保障。 探索“一站式”人才服務模式留住高端人才,推動產業與人才融合共進;打造產業金融生態,將企業需求精準化匹配金融機構產品,保障重點企業和項目資金需求;有力推進征拆,為重點項目有序發展提供時間和空間保障,如僅用60天完成天馬6代線、90天完成天馬8.6代線項目整村搬遷和土地征收等。 筑巢引鳳、引鳳長棲,政企協同聯動。 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鏈主雙鏈制”,協同打造火炬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在全省首創“公共服務+市場服務”的智能升級服務模式,發揮智庫外腦作用,提供資源保障,促進轉型升級。 益企服務、一企一策,深化“放管服”改革。 構建企業梯隊培養體系;營造良好金融生態圈,聯合火炬管委會在全國首創引入“競價撮合”融合機制,激活一池活水;推動更多事項納入“秒批秒辦”“免審即享”;成為全省唯一的區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區域。 向新而行、勇立潮頭。作為廈門“十四五”規劃發展核心區,翔安正加大力度推動“五個新躍升”,在更高水平上建設創新、繁榮、生態、活力、幸福的“五個翔安”,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翔安力量。 相關鏈接 數說翔安 建區以來,GDP年均增長17%,規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近60%,2023年規上工業企業537家、工業總產值增速領跑全市。2022年、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一,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工業百強區”。 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9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83家、重點實驗室23家,落地翔安創新實驗室、嘉庚創新實驗室等多個重大創新平臺;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3.54%,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50.6%。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