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本網原創> 正文
分享到:

首屆中國“白鷺杯”國際古琴文化藝術節在廈門海滄舉辦

2023-11-26 23:2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鄒玒  我來說兩句
11月26日,隨著古琴文化論壇和古琴名家音樂會的順利舉辦,由廈門市海滄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中國首屆“白鷺杯”國際古琴文化藝術節落下帷幕。

陳志強帶來古琴獨奏《流水》(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

東南網11月27日訊(記者 李奇 通訊員 夏歡歡)11月26日,隨著古琴文化論壇和古琴名家音樂會的順利舉辦,由廈門市海滄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中國首屆“白鷺杯”國際古琴文化藝術節落下帷幕。

匯聚國內外古琴名家 搭建傳承文脈平臺

近年來,海滄區高度重視古琴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古琴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海滄區舉辦中國首屆“白鷺杯”國際古琴文化藝術節,旨在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古琴文化。

本屆藝術節以古琴文化為核心,圍繞著大賽、藝術展、師資研修、古琴名家音樂會、古琴心學十二講、專場論壇、游學研學、藝術節成果匯報展演等多項系列活動,邀請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港澳臺以及國際知名的當代古琴藝術家共聚海滄,助力古琴文化健康發展,構建聚才育才新平臺。

藝術節自10月21日啟動以來,得到國內外古琴演奏家和愛好者的廣泛參與。據統計,古琴大賽報名數逾千人,古琴心學十二講、古琴文化藝術展和古琴名家音樂會也備受關注。

陳淑娟帶來古琴獨奏《梅花三弄》(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

傳承發展古琴文化 為古琴正音貢獻力量

當天上午,古琴文化論壇在滄江劇院舉辦。海峽兩岸與國際知名的古琴藝術家及各重要流派的傳承人齊聚一堂,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海滄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何藝暉、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爾全分別致辭,預?;顒映晒εe辦。論壇上,開啟“白鷺杯”國際古琴文化藝術節書法長卷,藝術節組委會總策劃、古琴美育專家、音樂學博士、廈門市雙百計劃領軍型人才陳志強宣讀“國樂復興 廈門宣言”,成為本屆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論壇現場,古琴名家從不同角度為廣大琴友和愛好者闡述古琴文化。

中國音樂學院雅樂研究中心主任、南華大學雅樂團團長、中國雅樂復原第一人周純一就“如何學習古琴和學習古琴藝術的意義”, 從“識琴器、明琴理、通琴史、擇琴師、辯琴曲、唱琴歌、擅琴瑟、品琴美”八個方面,作“開吾成志 學琴之道”主題演講。

中國國學文化傳承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韓杰帶來主題為《加強自信 堅守傳統》的內容分享,講述應如何重建、傳承和發揚古琴藝術。演奏家、斫琴家、吉林藝術學院特聘古琴專業副教授林法帶來《淺談兩岸古琴交流及影響》分享,對古琴演奏中掌握換弦和換指時保持旋律的順快技巧進行指導。

河南省古琴研究會會長、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古琴首席演奏員羅蘇理以《古琴藝術中的詩詞吟唱》為題,針對如何將古琴藝術應用到古詩詞歌曲演唱中帶來深入淺出的講解。古琴演奏家、臺灣大學哲學博士陳淑娟講授的《儒道琴樂中的理想人格典范》,讓觀眾對古琴藝術與儒、道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古琴名家林法獨奏《廣陵散》(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

演繹琴音之美 展現古琴文化魅力

當天下午,“鼓浪聽濤”古琴名家音樂會在滄江劇院上演。本場音樂會集結了海峽兩岸古琴名家,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音樂盛宴,也充分展現了海滄區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現場,陳志強帶來古琴獨奏《流水》,極具表現力的樂曲生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情態,讓觀眾久久沉浸其中。來自臺灣的古琴演奏家陳淑娟帶來古琴獨奏《梅花三弄》,其優美流暢、剛柔相濟的演奏,完美演繹出梅花凌寒傲雪志、清氣滿乾坤的堅韌精神。

此外,來自臺灣的古琴名家林法獨奏《廣陵散》,浙派名家王光磊古琴獨奏《秋鴻》,周純一和陳志強合奏《鳳凰臺上憶吹簫》,羅蘇理傾情演奏《醉翁操》,來自臺灣的南管代表名家林素梅與陳志強合奏曲目《古樂南管梅花韻》,廈門市觀音山音樂學校的師生們帶來古琴文化美育成果的展示曲目《永以為好》,古琴名家吳燕琳演奏閩派古琴名曲《風云際會》,古琴名家韓杰獨奏《鷗鷺忘機》,陳瑛瑛等古琴名家合奏《江山笑》,充分展現了古琴文化魅力。

古琴名家音樂會現場(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

據了解,大賽開啟報名通道以來,報名數為1046人,古琴師資公益研修計劃全國報名118人,古琴文化展及古琴音樂會迎來眾多古琴愛好者。

“本屆藝術節規格高、影響大、活動成果卓著?!?陳志強表示,藝術節帶著國樂復興的使命,對于重塑中華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古琴名家音樂會現場觀眾合影(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


更多>>相關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