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火炬高新區的“綠色密碼”
2023-11-03 09:11:3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火炬高新區的“綠色密碼” 工作人員展示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 記者 廖麗萍 攝 東南網11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通訊員 管軒 劉清) 通過智能灌溉系統提高灌溉效率,每年可節約水資源5000噸;廠房屋頂變身“發電站”,企業每年享受節約電費超7萬元等的“陽光福利”……透過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數據,廈門火炬高新區綠色低碳園區建設背后的“綠色密碼”變得生動可感。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廈門火炬高新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積極探索數字賦能的綠色管理模式,并且“鏈動”園區資源,推動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產業綠色化發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底色。 數字“大腦” 智慧管理節能更高效 不久前,廈門軟件園一期低碳工業園區創建工作通過驗收評審,拿下廈門市低碳工業園區最高星級,達到三星級低碳工業園區標準。 由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驗收評審團專家組評價說,園區在綠色建筑、節能節水、可再生能源利用、數字化智能管理等多個方面推廣利用低碳技術,園區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產業特色鮮明。 走進廈門軟件園一期,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實時變化的數據和圖表,道出了園區低碳節能的“秘密”。 通過遍布園區的物聯網數據感應終端和氣象環境微型監測站,樓宇的用水、用電趨勢,建筑能耗,園區的空氣質量、溫濕度等數據,都被納入實時監控體系,并且依托“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的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調控,深度挖掘園區節能降碳潛力。 “以園區的智能灌溉系統為例,它不僅能借助終端設備實現定時定量的澆灌,而且還能‘讀懂’氣象數據,讓灌溉更加科學精準。”站在電子大屏前,廈門軟件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低碳園區項目組成員曾振耀一邊用終端系統演示,一邊介紹說。 物聯網感應終端通過感應氣溫、風速及土壤的濕度,自動調整澆水量。比如可以設置“在氣溫低于17℃、風速高于30公里每小時的時候,無需灌溉”。 曾振耀告訴記者,軟件園一期的綠化覆蓋率達到60%左右,所以水灌溉是園區用水較大的消耗。通過數字化監測管理,根據天氣的變化,智能調整每天的灌溉次數,每年大概可以節水5000噸。 數字賦能,降下的是園區能耗,提升的是管理效率。譬如,企業用電情況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預警;園區企業繳費和訪客登記,線上完成,減少紙質化辦公,提升服務體驗;空氣質量數據發生異常變化,園區會發布溫馨提示;夏季高峰期電力負荷大的時候,可通過用電趨勢研判,提前制定應對措施。 據測算,與常規建設模式相比,軟件園一期每年可實現節約能源1200噸標煤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100噸。 屋頂“出租” 供需對接低碳促發展 從上空俯瞰施耐德電氣(廈門)開關設備有限公司AVXP工廠的廠房,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為企業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也成為廠房屋頂上獨特的景觀。 “工廠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實現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僅去年一整年,就減少碳排放600噸,節約電費7萬余元。”工廠總經理郜天振介紹說,2023年,通過光伏發電和購買綠電,工廠的再生能源占比預計達到整體能耗的70%以上。 屋頂變身“發電站”,實現綠色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得益于園區企業間的資源對接。2022年起,正著力打造“零碳工廠”的施耐德與廈門火炬新源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攜手,開啟了廠房屋頂的“綠色改造”。 “企業有節能降耗、低碳發展的需求,我們有優質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整體解決方案,雙方又都是高新區內的企業,供需對接可謂是一拍即合。”火炬新源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以閑置的廠房屋頂等空間為切入點,企業只要“出租”屋頂,后續包括場地勘察、項目設計、手續審批,以及投資建設、運營維護都由火炬新源電力負責。項目投運后,火炬新源電力再以折扣價將電能賣給企業,二者實現雙贏。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引下,追新逐“綠”成為新風向。目前,廈門火炬高新區已聚集廈門火炬新源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科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備新能源開發運維能力的園區企業,對接園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求,充分發掘園區和企業可利用空間,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推進光伏就地接入用戶原有電網供電系統建設。 成立三年來,火炬新源電力已服務施耐德電氣、海辰儲能、賽爾特、三安光電、ABB等園區企業,其實施的廈門軌道交通二號線東孚車輛段光伏項目成為福建省首個“軌道+光伏”項目。就在10月17日,由火炬新源電力投建的火炬(翔安)保稅物流中心園區綠色微電網項目(一期)正式并網,致力于打造“風+光+儲+充”一體化的園區綠色微電網示范基地。 此外,園區中創新航、海辰新能源、廈門時代、科華數據等儲能及光伏發電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光伏+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的綠色能源供應體系,打造新型儲能示范區,加快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儲能系統裝備產業集群。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