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緊抓發展機遇“登鷺”圓夢
2023-10-11 08:58:37? ? 來源: 海西晨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臺胞緊抓發展機遇“登鷺”圓夢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翠仙 潘薇 通訊員 林慶同)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臺胞關注并熱議給他們的工作生活、兩岸交流往來等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和諸多便利,有不少新機遇值得牢牢把握。日前,金胞們組團辦理居住證,期盼著早日實現“廈金一日生活圈”;臺灣果農曾鈞毅則借助新政策,拓展鄉村振興事業;在翔安的臺青也找到融入幼兒教育行業的新機會。 參與鄉村振興 看好廣闊發展前景 廈門翔安的大宅社區經過多年發展,火龍果種植面積上千畝,成為廈門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這般“紅火”的事業講述的是臺灣果農曾鈞毅不斷扎根探索的故事,他熱愛大宅社區,將在大宅培育出的火龍果新品種命名為“大宅紅”,并將妻兒帶到大陸安家。 2015年,曾鈞毅看中大陸的商機,從臺中彰化來到翔安大宅,通過流轉數十畝土地,建起火龍果種植基地。相同的氣候、相近的生活習俗,讓曾鈞毅很快就融入當地生活,一心耕耘腳下的土地。他不僅帶來了臺灣火龍果種苗,還利用經驗技術,幫助村民改良土壤提高產量。 曾鈞毅說:“我們持續進行火龍果品種的更新換代,現在又改良了另外一個品種燕窩果,現在它的一個果可以賣到三四十塊錢,差不多一斤六七十元,這對我們后續農業這一塊發展,還有對農民創收來講,是一件好事情。” 經過多年的悉心經營,曾鈞毅的火龍果事業越做越好。在廈門市翔安區委的幫助下,他與社區攜手,成立了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戶入社,助推火龍果產業不斷壯大。如今,大宅社區幾乎每戶居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種植戶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人民幣。看到鄉村的變化,曾鈞毅高興地說:“把臺灣好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分享給大陸農民,讓火龍果創造更多價值,這是很有意義和成就感的事。” 從“31條措施”到“福建66條”,從“農林22條措施”到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曾鈞毅認為,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我們正積極推動臺灣產業園區建設在翔安落地,涵蓋農產品種植和深加工、休閑旅游、鄉村研學、電子商務等領域。”曾鈞毅說,“大陸的飛速發展,就是我們臺胞的機遇。希望有更多臺胞來大陸發展,實現自己的夢想。” 組團辦理居住證 盼體驗廈金一日游 不久前發布的《意見》明確,取消臺胞在閩暫住登記,臺胞在閩定居落戶實現“愿落盡落”,擴大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應用范圍,努力實現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社會面應用同等便利。近日,來自金門的40多位鄉親在廈門市湖里區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辦理了臺灣居民居住證。 湖里區委臺港澳辦公室主任方旭明表示,這是《意見》公開發布以來,廈門市湖里區首次規模性地為臺胞集中辦理臺灣居民居住證。截至目前,已有超過三千名臺胞在湖里區申領臺灣居民居住證,其中金門同胞占四成。 在辦理過程中,湖里區行政服務中心為遠道而來的金門同胞開通了專窗服務,辦理方便快捷,每人僅需幾分鐘。優質的服務讓金門同胞紛紛點贊,羅建霖豎起大拇指夸贊工作人員辦證快速,服務周到。“證件辦理好后,我首先想要體驗廈金一日游。”羅建霖說,新發布的《意見》在促進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方面,提出支持廈門與金門加快融合發展,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等一系列具體政策利好,他十分期待“廈金一日生活圈”早日實現。 拎著大包小包的金胞張君玉,在人群中十分醒目。來廈門時適逢中秋佳節,她準備了金門的特產和禮物送給在廈好友。辦理完手續的她很激動,張君玉說:“以后在廈門旅游、生活、看朋友都更方便了。” 金門縣新女性權益協會理事長戴紅是當日金門同胞赴廈辦證的發起人。《意見》公開發布后,她在協會交流群中看到大家辦證意愿十分強烈,便與湖里區臺辦和湖里區行政服務中心取得聯系,促成此次“組團”。 “我們老百姓要的是穩定發展和民生的改善。”多年來,戴紅因生活與工作的關系,常常往返廈金兩地,深深體會到兩岸和諧的互動、互通是何等重要。廈門和金門同宗同源,她期待“廈金一日生活圈”為兩岸同胞帶來就學、就醫、觀光等便利。 臺青幼教輔導員上崗 助力下一代成長 臺灣教師與大陸小朋友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日前,全市首批臺青幼教輔導員聘任儀式在翔安區舉行,首批三名臺青被聘為廈門翔安大地火炬幼兒園臺青幼教輔導員。此次受聘的3名臺青幼教輔導員目前已經正式上崗,聘期一年。 儀式結束后,3名臺青與孩子們一起做起了手工冰皮月餅。此次受聘的臺青吳杰洋告訴記者:“在未來,我要教小朋友聽、說、讀、寫簡單的英語單詞、英語對話和自然拼讀法。”另外兩名臺青幼教輔導員將分別負責教授圍棋和手工課程。 廈門市翔安區大地火炬幼兒園園長許冬冬表示,這是翔安區積極研究探索學習臺灣先進幼教理念和模式,聘請臺青幼教輔導員可以讓臺灣老師和本地老師在教學、教研方面攜手合作,發揮彼此的優勢。“這對于我們幼兒園本地的特色課程開發有很大幫助”。 據介紹,《意見》出臺后,翔安區積極打造良好環境,讓臺灣青年進一步安居樂業。此次聘任臺青幼教輔導員,可以讓臺灣青年教師與本地教師攜手融合,相互學習交流,發揮彼此優勢,助力下一代更好地成長。 相關新聞 學者面對面 共話融合發展 海西晨報訊(記者 潘薇)日前,由中華文化學院和廈門大學共同主辦的“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第七場在廈門舉行。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攜手南開大學教授黃清賢就“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施工圖”主題展開對談,吸引近百位兩岸專家、學子現場聆聽。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半個多月來,引起臺胞熱烈反響。汪毅夫強調,這份文件凝聚著豐富的經驗、智慧和情感,猶如具備很強操作性的“施工圖”。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表示,《意見》向臺灣同胞提供的是毫無保留的、全方位的發展機遇,向兩岸同胞展示了一條情感主軸,就是“兩岸一家親 閩臺親上親”。 黃清賢從閩臺經濟、社會、文化等議題深談兩岸區域合作的現狀,清晰論述了兩岸融合發展的變遷與實踐過程。他指出,《意見》為兩岸同胞提供了共同的發展機會。“當兩岸能夠交融,兩岸才能夠真正融合發展,一起往前開創未來,所以我們認為,我們做這樣一個示范區,這樣一個示范作用,其實就是讓更多的臺灣同胞,去希望能夠在兩岸有更多的互動情況之下,彼此兩岸同胞有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據了解,“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每場次大陸和臺灣學者各一位,就同一個話題展開對談。該活動旨在通過兩岸知名學者之間的深度對話,鮮活地呈現兩岸同文同種、根葉相連的文化親緣,不斷喚起兩岸民眾休戚與共的生活體驗,詮釋“兩岸一家親 閩臺親上親”的理念。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