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同安區 > 正文

同安區舉行“守護瑰寶·文物煥新”行動

2023-10-05 12:51:32? 作者: 顏梅麗 龔小莞? 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文潔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文史專家為同安區文物活化利用建言獻策。

  

國貿文旅以文化產業活化同字厝,為鄉村振興賦能。

  

同安區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同安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專家顧問團隊聘任儀式。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顏梅麗 龔小莞 通訊員 陳奕堅 圖/記者 陳嘉新 通訊員 夏海濱)如何讓文物建筑活起來,同安區邁出了探索的新步伐。昨天上午,“賡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同安區“守護瑰寶·文物煥新”行動在同安區蓮花村的同字厝舉行,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集中簽約,為接下來十處文物建筑開展活化利用奠定了基礎。現場同步啟動了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征集活動,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煥新。

  主辦方邀請了一批文史專家參加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座談會,專家們充分肯定了同安區在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在文物活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時,他們也為同安下一步文化建設提出了可行性意見和建議。

  本次活動由廈門市文旅局、同安區不可移動文物修繕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同安區文旅局主辦。

  啟動

  十處文物建筑有了專屬“管家” 特聘專家顧問團隊指導監督

  今年4月,同安區率先在全市啟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征集活動,遴選一批條件成熟、特色鮮明的文物建筑,面向社會征集活化利用方案。短短一個多月,20余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提交了活化利用方案。經過商談、對接,同字厝、吳必達故居等十處文物活化利用方案通過初審,并達成合作意向。

  昨日,同安區舉行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十處文物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與申報主體簽約,正式開啟文物活化合作。簽約儀式上,同安區向“合作伙伴”發出倡議,在開展文物活化利用的過程中,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傳承本土文化基因的基礎上,賦予文物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以時代精神激活同安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為了更好地開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同安區也于昨日正式成立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專家顧問團隊,聘請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石建光、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鄭東、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顏立水擔任專家顧問,對同安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進行指導和監督。

  征集

  為第二批文物建筑尋找合作伙伴 設計方案將進行專業評審

  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征集活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為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活化利用中,同安區精心遴選第二批文物建筑,正式面向社會征集活化利用“合作伙伴”。

  據介紹,第二批文物建筑共十處,包括:陳滄江故居、后溪龍窯、陳延香故居、丙洲新樓、四口圳呂氏民居、黃海量故居、頂村下厝馬氏古大厝、褒美九頭房葉氏祖厝、大曾垵李氏古民居、云埔曾氏古民居。文物類型以名人故居、民居古厝、文化遺址為主,各具特色。

  本次征集活動截至11月10日,有意愿參與的單位或個人可掃描二維碼,進入“同安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征集平臺”,通過線上征集平臺了解文物建筑的詳細信息,并通過該平臺提交設計方案。屆時,主辦方將組織相關專家對提交的所有方案進行公開、公正、專業評審,獲選方案的申報主體在簽署保護利用協議之后,可獲得相關文物建筑的管理使用權。

  探索

  加大力度支持文物保護傳承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活化利用

  “文物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文教昌明的歷史見證,更是同安的文化瑰寶。我們與時間賽跑,活用文化瑰寶,激活同安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讓古厝煥發時代新韻。”同安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加大財政投入,支持文物保護。在投入5400萬元完成第一輪34處三年文物修繕的基礎上,今年啟動第二輪共66處文物三年修繕行動,預計投入9960萬元。

  在保護和管理好文物的同時,同安區還加強研究和利用,積極探索新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努力打造“一厝一史,一厝一景,一厝一用”,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進一步深化了傳播同安故事的廣度和深度。

  昨日,主辦方邀請了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等一批文史專家參加座談會,為同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建言獻策。文史專家們還參觀了同字厝活化利用成果展。同字厝認管單位廈門國貿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國潮民俗、同安非遺、美院匠人坊、大師工作室、民藝傳習社等業態,以文化產業活化同字厝,助力鄉村振興。

  【已認管文物】

  盧戇章故居


  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中,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先驅、“拼音之父”盧戇章的故居由同安區大同小學認管,校長葉特愉表示,將為學生打造“尋文化之旅·走進盧戅章故居”系列課程,同時聯合同安區盧戇章文化促進會和古莊村共同打造校外教育基地。

  吳必達故居


  曾任福建水師提督軍門的清朝武官吳必達,其故居由同安區創業促進會認管。該活化利用項目負責人夏海濱介紹,計劃在吳必達故居開設“碧溪書院”,開展書法培訓、國學講堂、攝影沙龍等公益項目,同時籌劃開設吳必達史料研究室、吳氏家風家訓展廳及相關活動,傳承吳必達的愛國愛鄉精神。

  【待認管文物】

  陳延香故居


  第二批文物建筑中,位于祥和街道陽翟社區的陳延香故居現為廈門名人故居,建于清末民初,為兩落大厝帶雙邊護的紅磚民居,天井中建有卷棚頂方形書亭,東側護厝前部為兩層樓,水形山尖。上世紀20年代初,陳延香曾任集美學校總務主任兼女子小學校長,代理集美中學和師范學校校長,參與籌建廈門大學。

  【專家觀點】


  彭一萬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廈門文史專家

  讓文物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書本

  同安的文物活化利用非常有意義,實現了文物從靜態展示到活化利用,讓文物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不斷深入挖掘文物,還要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讓同安文化、文物傳播得更為廣泛深入,更有聲勢,吸引更多海內外游客。

  我認為,應該發揮同安優勢,開展研學旅游,讓同安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青少年進行研學活動的核心內容;深入挖掘風景區、博物館、紀念館、研學基地的歷史文化內涵、科技藝術特色,有利于進行探究性學習,把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植入青少年心中。研學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拉近青少年與文物古跡的距離,讓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書本,而是動聽的音符、活潑的圖片、迷人的景觀、生動的故事。


  何況

  全國文代會代表

  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從保護為主的一元格局

  變為傳承發展的二元格局

  古同安是今廈門的文脈所在,保護好區域內不可再生的文物建筑責任重大。同安的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卓有成效,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同安是千年古縣,人杰地靈,文物資源豐富。文物首先要保護,但不利用、不傳播,是沒有生命力的,活化利用是激活文物資源的最佳途徑。要讓文物活起來,必須從保護為主的一元格局變為傳承發展的二元格局,實現多維表達、多途徑傳承傳播。此外,在保證文物建筑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活化載體要以大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以利用促保護。


  黃念旭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

  活態非遺和固態文物結合

  用歷史串聯起同安特色

  通過對歷史文化場所的活化利用,可以講好文物故事,講好同安故事。同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千年來留下了名人故居等眾多文物。每個文物都有自己的特色、故事,這些文物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起到了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此外,同安還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國家級的送王船、南音等。要把空間、文物和非遺三者的保護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活態非遺和固態文物。很多活態的表演、手工技藝、醫藥類等項目都可以引進,讓大家在參觀文物的過程中感受另一種非遺活態的體現,以此讓古建筑“火”起來,把同安的特色通過歷史串聯起來,讓青少年和外地游客更加了解同安。


  顏立水

  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

  市政協特邀文史研究顧問

  文物建筑作為教育基地

  活化利用吸引人才人潮

  文物煥新的活動宣傳了同安豐富的文化遺產,也讓人們更了解保護文物、利用文物的重大意義。同安文物主要有兩個特色,一是紅磚古厝比較多,有很多名人故居;二是涉臺文物多,廈門的涉臺文物有89處,其中同安就有23處,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建議把已經修繕好的文物建筑作為鄉村振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可利用文物古跡的活化利用,把人才、人潮都吸引過來,助力鄉村振興及經濟發展。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