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為何還要推廣普通話?
2023-09-19 08:55:59?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每年近兩萬人次參與普通話測試 經典誦讀比賽廈門師生斬獲頗豐 廈門為何還要推廣普通話?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繆秋華)9月11日-17日,廈門舉辦第26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中小學幼兒園的孩子們熱火朝天地比拼誰的普通話更標準。 自1998年起,國務院批準每年9月份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推廣普通話,奮進新征程”。 上周,廈門在廈門高新學校啟動第26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簡稱“推普周”),由市教育局、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廈門警備區政治工作處和共青團廈門市委員會等七部門共同舉辦。這也顯示推廣普通話是多個部門的工作。 市教育局昨天介紹說,今年的推普周,各部門結合各行業特點,開展各具特色的宣傳活動,例如,開展“普通話+職業技能”培訓,依托圖書館、文化場館開展經典誦讀、全民閱讀等活動,推動青年志愿者“推普”進社區活動。 廈門還組織開展“新兵推普訓練營”。很多人認為,軍人就是講普通話,軍營也要推廣普通話?其實,多年來,廈門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市語委辦”)“推普”的一個重要對象就是駐廈部隊的官兵——官兵來自五湖四海,帶來各地方言,給部隊的指揮、調度、訓練等帶來不便。 廈門中小學幼兒園更是“推普”的主力軍,過去一周,學校通過各種朗誦、演講、話劇表演等,來展示學生們一口漂亮的普通話。 今年,廈門還發揮“互聯網+”對于“推普”工作的重要作用,一些學校通過公眾號宣傳“什么是普通話”“推廣普通話的意義”“怎么說好普通話”等。 廈門“推普” 今昔有何不同? 從“超前”到“創新” 20世紀50年代,廈門就開始“推普”,還被評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當時學校要求嚴格,連課間都不能說閩南話,否則會被扣掉小紅花。如今,采取從線下到線上全方位方式“推普”。 從“會說”到“說得標準” 現在廈門“推普”的任務是要說標準的普通話。倡導進園“一語定音”開口規范,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關鍵期學會標準普通話,從而去除“地瓜腔”。 從“推普”到“文字規范化” 今年廈門“推普”有新做法,如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征集廈門地標建筑的銘牌題字書法作品,展示中小學生藝術素養,以進一步推廣規范漢字書寫。 【解讀】 廈門推廣普通話有一套 作為方言區的“推普”優等生,近年來推出更多創新之舉 推普越早 效果越好 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關鍵期學會標準普通話,去除“地瓜腔”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現在的廈門,還需要推廣普通話嗎? 關于廈門人的普通話水平,坊間廣為流傳的是央視氣象先生宋英杰的有趣描述,他到閩南,一位當地同行對他說:我們是有“咽炎”的。他嚇了一跳,一問,原來說的不是“咽炎”,而是“淵源”。 應該說,廈門的普通話推廣,一直走在比較前面——在20世紀50年代,廈門就開始“推普”,而且還被評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 很多老廈門人記得,當時讀書時,學校有嚴格的規定,連課間都不能說閩南話,否則,會被扣掉小紅花。 市語委辦說,現在廈門的“推普”任務,主要是針對把“飛機”說成“灰機”的不規范普通話——不僅要會說普通話,還要說標準的普通話。 市語委辦說,我們倡導進園“一語定音”開口規范,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關鍵期學會標準普通話,去除“地瓜腔”。 廈門“推普”的成果,從今年翔安金海小學的經典誦讀《囊螢樓之光》入選國賽可見一斑,校長朱水戰說著一口濃郁閩南味的普通話,他說:參加誦讀的一部分孩子都是土生土長的翔安人,他們說的普通話比我標準多了。 他說,學校通過舉辦經典誦讀活動,幫助這些孩子說一口標準而漂亮的普通話。 市語委辦說,廈門也融入越來越多來自天南地北的新廈門人,更需要推廣普通話。 考級帶動 興趣推動 有的人出于工作、事業發展需要,還有的人則出于興趣 在福建省,閩南方言區的廈門人最愛測試普通話!至少考試數據是這么顯示的。 每年廈門完成近兩萬人次社會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測試任務,這還不包括在校生的考試。這個數據在福建省數一數二。 由于要考級的人太多,廈門市語委辦長年累月都要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一年12個月,只有一個月因為全國測試系統升級維護的需要,沒有舉辦普通話測試。 市語委辦分析說,廈門人之所以熱衷考普通話,有的是出于自身發展需要,例如教師招考需要普通話等級證書,窗口服務行業的客服人員也需要,還有的人是出于興趣。 不僅考級的多,每年參加經典誦讀比賽,廈門學生在大賽中獲獎的也多。不久前省教育廳、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舉辦的福建省第五屆中華經典誦讀大賽上,小學組、中學組、教師組第一名全部由廈門包攬(具體為中學組的第一名到第六名,小學組的前兩名,教師組第一名)。這項比賽,普通話標準占的分值最大。 規范漢字 獨辟蹊徑 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征集廈門地標建筑的銘牌題字書法作品 “推普”不僅要提升普通話標準水平,還包括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化。在這方面,廈門也獨辟蹊徑——通過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征集廈門地標建筑的銘牌題字書法作品,一方面表達青少年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另一方面展示中小學生藝術素養,進一步推廣規范漢字書寫。 今年5月揭牌的廈門跨海大橋之一的翔安大橋橋銘牌,“翔安大橋”四個字的書寫者是當時在廈門第二外國語學校讀高三的學生林胤祺,18歲的他是全市中小學生“翔安大橋”橋銘牌題字書法作品征集活動的十佳獲獎者之一。 市教育局昨天介紹,去年底,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征集“翔安大橋”橋銘牌題字書法作品。活動共征集到書法作品5700余件,經過兩輪專家評審,主辦單位遴選出10幅“十佳”作品,并組織“十佳”作者現場再創作,最終由書法家投票產生一幅最優的書法作品刻在翔安大橋上,林胤祺的字脫穎而出。 這還只是開始,6月,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面向中小學生征集“蘇頌醫院”銘牌題字書法作品——廈門“蘇頌醫院”的銘牌,也將由廈門中小學生書寫。 市語委辦認為,每次銘牌的征集活動,都掀起新一輪校園書法學習的熱潮,也宣傳書寫規范漢字。而且,在電子設備風行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提筆忘字,銘牌征集活動也頗有深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