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人文探究:歷史上的水陸北宮是怎么來的?
2023-08-09 19:4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盧超穎 我來說兩句
水陸北宮。圭海四記供圖 作為閩南文化的核心地塊之一,海滄承載著諸多人文風物。除了位于青礁村的慈濟東宮,還有鐘山村的水陸北宮。 說到水陸北宮,如果沒有康熙年間、乾隆年間留下的重建碑記,它也會是“多少樓臺煙雨中”。在蒼茫的歷史之河里,歷代傳承與弘揚,難免遺漏人文珠璣。鐘山人循著碑記和口口相傳的蛛絲馬跡,可知歷史上的水陸北宮位于鐘山村上庵社,即現在的水陸北宮與西雅圖小區之間,也就是馬青路上,現址的東南向。 鐘山人蔡明群對水陸北宮頗有研究。他說,歷史上的水陸北宮,前殿就在馬青路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水陸北宮剩下最后的墻體因“破四舊”“大平大整”而毀于一旦。 水陸北宮之名又是怎么來的呢?蔡明群說,這可能與地理環境有關。“北宮”之意,在于其位于鐘山村以北;“水陸”之意,是因為歷史上這里曾是海與陸地的交界處。現在的地鐵二號線馬青路站一帶,就是大海伸向陸地的水域。 水陸北宮的始建年代不可考。閩南文化愛好者“圭海四記”說,蔡姓是元代入住鐘山村的。早在這之前,水陸北宮就已存在了。水陸北宮曾是鐘山村的社祠,歷史上的鐘山包含鐘厝、林厝、上庵、鐵赤后、鐘林尾等社。 據《風土海滄》民俗調查叢書“水美鐘山卷”所言,歷史上的保生大帝有三位,一是晉時的許遜,二是唐時的孫思邈,三是宋時的吳本。水陸北宮供奉的是許遜,江西南昌人,祖輩善良,世代行醫。他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在四川旌陽為官期間,去貪鄙、減刑罰,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的措施。而且,許遜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治病救人,對百姓敬如父母。辭官后,他回到故里,隱居在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凈明真境”,立凈明道派。其宗旨為“凈明忠孝”。歷史上的鐘山人為了弘揚許遜的善為,在這里建了一座水陸北宮。 “圭海四記”介紹,當時圍繞著水陸北宮有諸多鄉社,原址有上庵社,其北有洪厝,其南有林宅、林厝、鐘厝,其東有內坑,接通吳慣鹽場、木瀆鹽場及海口鎮的官營商道從宮前穿過。這里除了人煙輻輳之外,工商業也頗有成就,北宮東北側山壟建有鐵灶,專作冶鐵和鍛造。此外,從鐘林港延伸至宮前,尚是一片海灣,船只可溯源直入,至宮前停靠,因山水相接,故大庵稱水陸北宮。 元代以后,從內坑、石林兜至后埔,陸續修建了埭岸,使得北宮海岸線不斷向東、向南延伸,北宮也漸漸失去了水路交通優勢,后來,又隨著洪厝的敗落、鐘林二厝的衰落,北宮影響度漸不如前,但其規制和地位卻并未因此衰減。清初遷界時,北宮遭到清軍破壞,化為廢墟,康熙十三年(1674年),回遷的鐘山人合作共同重建了大庵后殿。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曾拆其后殿,拿木料造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旅居荷屬印度的某甲必丹重建前殿并增設緣田若干,至此,北宮恢復往日二落格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鐘山各姓再次合資重修北宮,但此后北宮便不再修葺,一直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兩殿屋頂均已殘敗,漏風滲水、蟲蛀蚊擾,難以維繼。這種變化,除了建筑本身自然衰老外,也因為臨近的鐘、林二厝和鐵灶后各社敗社而至日常維護不到位,而蔡氏遠居南部,照料又不及。故而,民國十八年后,蔡氏便將神靈請入社內,而水陸北宮則聽任腐敗,到改革開放時,北宮便已與泥土融為一體了。 2010年,在鐘山村熱心人的積極推動下,水陸北宮得以就近重建,主體為單殿重檐歇山式,主祀許遜,宮前加建福德祠一座。隨后,村民蔡永忠將重新發現的兩方康熙、乾隆水陸北宮重修碑記贈予廟方,從而使得水陸北宮舊貌換新顏,皆大歡喜。(文/彭建文 圖/圭海四記) 康熙年間、乾隆年間水陸北宮重建碑。圭海四記 供圖 水陸之建由來舊矣,廟貌如故,香煙稠□。因海濱/紛亂,□遭遷移,宮室鞠為茂草而水陸坵墟矣。迨/康熙甲寅年,遷者復故瞻□□□□百年本社鳩/眾重興后殿,前殿力未及□戊寅年,/甲必丹□樂輸舍銀三百兩完竣前殿。余置緣田/奉祀。光耀廟宇,永垂無□,爰為立石以志。 康熙戊寅年仲冬谷旦合社仝立 水陸北宮既毀復興,不予其擅毀者也。既/興矣,宜潔凈,不凈則慢,不許有或慢者也。/去慢存敬,就敬見孝。何也,水陸吾/祖之所建者也。 鐘山弟子公立 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仲冬葭月吉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