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記憶 鼓浪嶼老建筑“立此存照”煥發青春
2023-07-18 08:58:2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故事二 一個時時更新的老建筑圖庫 持續的拍攝錄入就是監測得出的信息鏈條 巡查員每周、每月采集的照片和文字信息,都要經過一個人的審核。這個人便是監測中心的另一個骨干成員張美珍。 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通用平臺組件基礎上,監測中心擴展定制鼓浪嶼監測預警平臺,打造一個集采集、監測、管理、分析為一體的工作平臺,并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實現無縫對接。這個系統自開發時,張美珍便參與其中,同時,她作為后臺數據管理員,負責審核巡查員上傳的圖文數據信息。“我會在后臺審核巡查員拍的照片是否按照規定角度,照片是否清晰,文字表述是否準確。”張美珍說,如果審核無誤,這些數據便會上傳到系統中。提到巡查拍照的頻率,為什么是一周和一個月,張美珍也做了解釋。其實,這套監測預警系統一開始并沒有設定數據上傳頻率?!白畛?,我們巡查拍攝的頻次比較高,后面發現其實并沒有必要這么頻繁?!睆埫勒浣榻B,現在,房屋損壞程度如果嚴重,就巡查勤一些,一般一周去看一次,而有些建筑修繕得比較好,一個月看一次就夠了。張美珍所做的工作還不僅于此,之前,她還要寫月報和年報上報給上級,有時報告能寫到十幾頁。在她看來,事關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這份工作的關鍵在于是否細致。 在蔡松榮看來,數據的審核和管理非常重要。他覺得,審核主要是確保巡查責任落實,同一個立面也許一年兩年看不出變化,但是經過三年五年不間斷記錄比對,肯定能發現它的變化。他打了個比方:持續的拍攝錄入其實就是監測得出的信息鏈條,它就好比給孩子量身高,“一天兩天可能看不出來,一個月兩個月肯定能看出變化,一年兩年就更不必說”。 作為監測中心負責人,同時也是一名文史愛好者,蔡松榮一直在幫助監測中心收集更多和鼓浪嶼相關的歷史資料。今年,監測中心向老照片收藏者購買了1000余張老照片,其中還有30張珍貴的蛋白照片。不僅如此,蔡松榮的熱情感染了許多社會人士。有位來自上海的老人,是鼓浪嶼著名音樂家周淑安的后代。老人冬天時總會來廈門小住,他也會經常來管委會查閱資料,蔡松榮便和老人熟絡起來。得知蔡松榮和監測中心在用心地做鼓浪嶼文史資料的整理,老人無償提供了一批周淑安的資料,還幫監測中心從美國買來一套與鼓浪嶼有關的書籍。 蔡松榮還會帶著團隊人員對收集來的老照片進行比對研究。在研究老照片時,蔡松榮會讓甘斌根據老照片的拍攝視角和圖中可以分辨的參照物,進行航拍,然后做比對研究?!氨热缛展鈳r,雞母石、覆頂巖、升旗山、印斗石等,這些都是幾百年不變的,一般照片上都會有這些參照物?!辈趟蓸s說,只要你用心去比對,就能發現周邊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把這些發現記錄下來,也能為后人保護鼓浪嶼留下參照信息。 故事三 一對“回家”的石花座 收集文化遺產歷史檔案材料是監測中心的工作之一 “文物保護不能只看眼前?!辈趟蓸s認為,對建筑本體歷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同樣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歷史老照片所承載的信息能還原一定的歷史原貌,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來說,如果沒有老照片用來對比參考、了解建筑原本的結構和樣貌,修繕時可能就會破壞建筑原貌,對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蔡松榮還提到,之前八卦樓、美國領事館舊址、英國領事館舊址在修繕時,都找了一些老照片來比對。 蔡松榮一直都有這樣一個理念:歷史建筑保護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對歷史檔案的挖掘。他解釋道,鼓浪嶼部分歷史建筑的使用者一直在更換,房子的結構和功能也產生變化:要做展覽館,這個門就要堵起來;要做住宅,走廊就要隔起來?!霸瓉硎鞘裁礃幼?,現在已經看不出來了。”蔡松榮說,找到原始影像才能分辨原來的樣子,這就是對建筑原真性的尊重。他還提到去年發生的一件事:憑借一張鼓浪嶼名人林鶴壽與八卦樓前的石花座的合影,有人認出,這兩個石花座在廈門市博物館遷館時,被搬到了新館外。后來,這一對石花座物歸原主,安放回原處。因此,他認為,監測中心就需要做一些有關文化遺產歷史檔案材料收集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有人對這些史料進行準確研究分析和挖掘,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今天的保護服務。 “如果你沒有追溯過去,當下就沒法規范,我今天把這個事情做了,后人就有資料參考了。”蔡松榮說。他還提到一個事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八卦樓改造成博物館,門窗都漆成了黃色。后來,把那個漆剔除掉后才發現,原來的建筑用的是紅褐色,去年八卦樓修繕完工,就將門窗更新為原來的顏色。監測中心把這個重要的信息記錄下來,給后人研究鼓浪嶼建筑做參考。 這幾年,監測中心招聘了部分和文史研究相關的高學歷人員。比如,山東大學英語專業畢業且有留學經歷的梁靜儀,便是2020年年底被招進監測中心的。近期,梁靜儀正在翻譯與鼓浪嶼工部局相關的英文文獻,此前,她已經翻譯了一些有關鼓浪嶼美國傳教士的訪談資料。而來自廈門大學的人類學博士楊潔瓊最近被蔡松榮安排做有關鼓浪嶼近代外交檔案的研究。不僅如此,楊潔瓊還在做鼓浪嶼歷史建筑人文的梳理,包括建筑本身概況、建造年代、基本框架,裝飾裝修風格、歷史故事等,她計劃把資料整理出來后,做一個通俗讀本。楊潔瓊認為,檔案的研究主要是為闡釋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服務的。她還負責協助中心策劃各類宣傳活動。近期正在開展的“走出鼓浪嶼,宣傳鼓浪嶼”系列活動,她也參與其中。 【名片】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 鼓浪嶼管委會于2014年成立“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后更名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 該團隊利用監測預警系統平臺,開展規范、有序的“網格化管理+監測云設備”的周期性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和記錄遺產要素與環境異常情況,跟蹤建筑病害及維護工程動態,形成周巡查、月報告和反饋處置等工作制度,建立跨部門監測預警聯動處置機制。 2021年,該團隊的監測年報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藍皮書。 【記者手記】 愛之深 如果說有什么可以讓一個人毫無保留地傾注熱情,我想那一定是真摯的熱愛。采訪中,一提到有關鼓浪嶼文史的內容,蔡松榮眼里便會閃著光芒。在鼓浪嶼工作至今,這座小島他不知走了多少遍,仍然會不厭其煩地拿出手機,去捕捉不同時間段鼓浪嶼的光影。他跟我說:“小鄔你不知道,鼓浪嶼不同的時間,拍出來的照片都有不同的美。”美是一方面,鼓浪嶼厚重的多元文化背景,我想才是對他最深切的吸引。 蔡松榮的團隊成員大都和他相似。甘斌告訴我,他住在鼓浪嶼上,因為熱愛,他和很多老鼓浪嶼人成了朋友,他甚至敢說自己比團隊中的任何人都了解鼓浪嶼。參與申遺工作的鄔永祥,同樣是一名文?!袄媳?,我能想象到每次巡查三個小時,他濕透上衣的樣子。采訪那天他對我說,這沒什么,都習慣了,是他應該做的。而剛工作不久的梁靜儀以及埋頭研究的楊潔瓊,在采訪中都給了我這樣一種感受:這群人對這片小島愛得深沉,這份工作讓他們感到快樂充實。 光有熱愛還不夠。如何提高整個團隊的人文素養,以利于檔案研究以及整體工作的開展?監測中心也在不斷做出嘗試?,F在,監測中心不定期邀請文史以及建筑方面的專家來給團隊成員進行通識教育。邀請的這些專家中,有人講鼓浪嶼武術史,還有人講南洋華僑等?!拔覀冊陉P注鼓浪嶼文史時發現,有時候發現一條線索,一連起來就是一整片,因此鼓浪嶼不能被孤立看待。”蔡松榮說,這也是做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打破信息壁壘,才能找到普遍聯系,做監測工作才會發現保護的意義有多深遠,你才能感受到保護一棟建筑其實是在保護一段歷史的見證,才會投入更多感情到這份工作中,“通識教育無非就是要更準確全面地理解關鍵問題,看待歷史”。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