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醫院:跨地域多學科會診 為疑難患者提供“一站式”就醫
2023-07-02 11:3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李奇 我來說兩句
肺結節多學科門診現場(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東南網7月1日報道(記者 李霖)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國內多學科、多平臺知名專家“面對面”為患者“把脈”,制定更個性化、更精準的綜合診療方案……6月30日上午,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與灌口醫院(灌口鎮中心衛生院)首場肺結節多學科門診(MDT)舉辦。上海、廈門兩地三會場,十余名相關領域專家齊聚云端,為身處集美灌口的三位疑難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診療服務。 多學科大咖齊聚 “面對面”服務患者 肺被稱為最“嬌嫩”的器官,是人體最易失守的防線。近年來,肺結節發現率明顯升高。發現肺部結節應該掛哪個科室呢?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郭明告訴記者,肺結節的診斷、診療需要綜合諸多因素,涉及胸外科、呼吸科、腫瘤科、放射科等多個學科,“經常有病人奔波多家醫院、多個診室,面對不同醫生給出的診斷處理意見的差異,而陷入更深的焦慮和迷茫。” 為避免肺結節病人盲目就診,甚至過度治療,解決就診困難問題,2015年,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就在閩南地區率先開展肺結節多學科整合門診,涵蓋胸外科、腫瘤內科、呼吸內科、放療科、醫學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還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的專家坐診,為這一平臺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嫁接”優質醫療資源,服務送到“家門口”。當天,三位肺結節患者在灌口鎮中心衛生院,遠程“連線”身處上海及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的10余位醫生。一眾大咖同時在線問診,翻閱病歷,查看CT報告,“面對面”解答患者疑慮,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一致好評。 門診現場,灌口鎮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仔細觀察CT報告(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軟硬件“雙提升” 為健康保駕護航 據統計,自去年4月底智能CT設備投入使用以來,灌口鎮中心衛生院肺部CT檢測量超2500人次,檢查結果異常的病例超200個。今年,遠程會診設備的投用,更讓此次跨區域多學科會診的舉辦成為可能。 據悉,此次參與的三位患者均是近期在該院進行低劑量肺部CT檢查中發現異常,屬于疑難病例。當天,經過專家會診,三位患者被初步診斷為原位癌、微浸潤癌、浸潤癌。現場,專家團隊分別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精準科學的綜合診療方案。 灌口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黃海瑞告訴記者,今后,肺結節多學科門診將每月舉辦,把大牌專家“請進門”,讓患者“少跑路”,為肺結節患者提供專業、規范、及時的治療方案。同時,將肺癌防治關口前移,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為轄區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作為對患者情況最明了的首診醫院醫務人員,現場,灌口鎮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全程參與會診,從旁協助。“專家們看報告的時候,一眼就能發現問題所在,思路清晰,抓細節又很準確。面對患者,既能表達得準確無誤、通俗易懂,又兼顧患者心理需要。”灌口鎮中心衛生院放射科科長鄒東魯表示,此次會診讓他深感受益匪淺、收獲滿滿。 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灌口鎮中心衛生院攜手開展義診服務(資料圖 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爭當“領頭雁” 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肺結節多學科門診只是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灌口鎮中心衛生院深入共建合作的一個縮影。去年3月,雙方簽署對口支援協議。一年多以來,雙方定期下基層義診,攜手送上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獲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黃海瑞說,除了醫務人員短期交流學習,提升診療水平,雙方還打通了轉診綠色通道,“在門診過程中發現病例,科室對科室及時轉診,讓患者少走彎路,贏得寶貴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基層醫院是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是健康中國的“守門人”。灌口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姜漢祥表示,今年以來,醫院將高質量發展與人民健康服務需求有機結合,深化業務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今年2月,恢復急診;3月恢復住院、手術;4月,推出無痛胃腸鏡;5月,開展CT增強檢查項目;6月,開展首場肺結節多學科門診……姜漢祥告訴記者,在灌口鎮政府、集美區衛生健康局的支持下,醫院持續完善硬件設施,不斷提升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我們率先推出胃腸鏡、CT,在全市39家基層醫院里算是‘領頭雁’。” “我們的目標是盡全力滿足群眾需求,讓本轄區居民90%的健康問題在我們醫院就地解決。”姜漢祥說,接下來,醫院將持續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創新發展理念,推進業務發展,規范制度管理,優化服務能力,為轄區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為健康集美建設貢獻力量。 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灌口鎮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共同為患者做檢查(李金才 攝) 醫務人員通過遠程會診設備查看CT報告(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