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對外發布
2023-04-11 08:54:25? ? 來源: 海西晨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正式對外發布,為您解讀 打造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海西晨報訊(記者 鐘寶坤 通訊員 曾廣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廈門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消費導向型、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為充分把握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使命要求,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統稱“蘇頌工程”),市科技局牽頭起草了《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已于日前正式對外發布。 方案共包括總體要求(含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部分。圍繞“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動能轉換”核心目標,聚焦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四個方面,提出18項重點任務,配套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作聯動、健全容錯機制、厚植創新文化等4項保障措施。 目標 2026年國家高企超5000家 方案提出,到2026年,廈門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形成國際化一流創新創業生態,科技創新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成為支撐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海峽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 到2026年,要建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廈門科學城,建設一批具備國際水準的研發機構和大型科研基礎設施,涌現一批“廈門產”原創性引領性創新產品和技術,產生若干具有技術主導權、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爭取成為國家生物經濟先導區、國家新型能源體系布局中的重要支點城市。 屆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3.6%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3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突破20%,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提升至國家創新型城市前10位,以科技創新為主引擎的發展動力機制基本形成,初步實現城市發展動能轉換。 任務 打造廈門科學城創新引擎 方案為廈門未來科技發展指明方向,并提出一系列重點任務: 要建設高質量創新載體,主要包括爭創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廈門科學城創新引擎、加快科技園區創新鏈升級、建設科創功能突出的創新城區。 壯大科技創新主體,主要包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大力培育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增強高校院所科技創新能力。 加強科技創新制度供給,主要包括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主要包括完善科技創新法規政策、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加強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促進開放創新合作、提升市民科學素養。 名詞解釋 蘇頌工程 蘇頌原籍廈門同安,北宋時期官至中書侍郎,杰出的天文學家、藥物學家,是規劃和領導重大科技工程的杰出組織者,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貢獻突出,被《中國科技史》作者、劍橋大學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盛贊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杰出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為傳承千年蘇頌科學精神,讓科技之光恒久閃亮,廈門樹立科技品牌,將科技創新引領工程以廈門籍科技賢哲命名,統稱“蘇頌工程”。 解讀 科技創新引領工程五大關鍵詞 自主創新 突出優勢特色,打造自主創新品牌。 一是強化優勢打造科技產業品牌。經過新時代十年的持續努力,廈門已布局建設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以及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等產業已具備較強的創新基礎。聚焦具有較強創新基礎的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財政政策與科技政策、產業政策等協調,持續加大對省創新實驗室、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等優勢平臺支持力度,增強在廈高校院所服務產業發展能力。 二是樹立廈門科技品牌“蘇頌工程”。傳承千年蘇頌創新文化、科學精神,規劃“蘇頌”系列新型研發機構,舉辦“蘇頌杯”系列創新創業賽事,以“蘇頌工程”統稱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創設廈門獨有科技品牌、創新標桿。 發展新動能 做強創新主體,塑造發展新動能。 一是顯著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針對廈門產業發展后勁偏弱、創新資源不足、創新氛圍和意識不夠濃厚等問題挑戰,啟動企業千億研發投入引領計劃,組織實施千萬平米科創空間構建行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國企培羽”專項行動、培育新型研發機構蘇頌行動、高校院所與企業“產研交融”行動、“技術源頭掘金”行動、“場景鷺島”行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等八大行動,發展壯大科技創新體集群,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向創新鏈前端攀升,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支撐發展新動能。 二是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廈門科學城為主陣地,集群化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高層次創新團隊、高效益成果孵化轉化載體,打造可為全市各產業園區持續不斷孵化、輸送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新企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策源地”,塑造支撐廈門長遠發展的創新引擎,推動城市發展動能加快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上來。 國家戰略 服務國家戰略,展現廈門貢獻。 一是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廈門路徑。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體系,依托嘉庚創新實驗室、省海洋創新實驗室(籌)爭創國家能源實驗室、國家海洋實驗室福建基地;圍繞未來產業培育需求,前瞻謀劃智慧儲能等大型科研基礎設施,打造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備隊。 二是支持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支持“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發展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國際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廈門開放創新合作名片。 三是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立足廈門實際,對接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布局,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爭取盡快成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改革創新 在科研院所管理、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資源配置、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一批改革創新舉措。如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機制,試點允許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發起設立不納入編制管理事業單位或企業類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對高校院所等科研單位實行不同于一般事業單位的管理制度,對科技人員實行不同于行政干部的管理方式。 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持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加速挖掘和釋放基礎研究成果價值;培育科技樓宇,建設“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深化科技項目與資金管理改革,支持智能摩擦等顛覆性原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探索財政資金跨區域使用機制。 人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吸引和集聚海峽兩岸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要平臺。每個重點產業遴選1名-2名首席科學家,給予連續5年科研經費資助,支持其整合資源組建高水平團隊。依托省創新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大力支持“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新型研發形態,引進培育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試點對35周歲以內、首次在廈加入研發機構的優秀博士“免評審”直接給予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創新項目支持。 要策劃建設科學城頂尖科學家創新中心。拓展人才發展通道,科技獎勵向一線科技人員和青年科學家傾斜;推動開展技術經紀專業、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評聘。 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爭取設立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廈門工作站;打造國際人才社區;探索更加便利的外籍專業人才執業、人才永居制度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