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赤土社:“尋香洪塘”造桃源 昔日貧困村華麗蝶變
2023-03-31 20:0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797ae36f7dd3ccdbbac9d892cb01d65e
東南網3月31日報道(記者 盧超穎 劉瑋)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秋收時節,風吹麥浪稻花香,在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洪塘村赤土社,成片金黃的稻穗被壓彎了腰。走進赤土社,清風徐來,天竺山腳下的矮房升騰起裊裊炊煙,仿佛在城市喧囂的背后,闖進了另一個世外桃源。 洪塘村赤土社,曾經是個貧困自然村,以水稻種植為主,生產的米制品遠近聞名。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逐步實施,它正蝶變成為農業、文化、旅游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各具特色的美麗庭院裝點著村莊。如今的赤土社,開門見綠,移步聞香,成了讓城市向往的田野家園。 赤土社村中曾經的糧倉經過改造,成為轉變農村經濟的試點(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尋香洪塘” 曾經的貧困村華麗變身 今年以來,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駐鎮村規劃師”試點工作。作為廈門推行“駐鎮村規劃師”試點村莊和洪塘村鄉村振興的重點發展對象,赤土社用好“新資源”加大村莊建設力度,糅合本土鄉村文化、產業特色、田園農耕風光特點打造赤土田間步道動線,大幅提升了村莊顏值以及村民的生活質量。 “我們從三個‘香’出發,打造村莊最具有識別性的三大要素”,負責洪塘村赤土社鄉村規劃的廈門城際聯合副所長肖貞貞說,在鄉村規劃的初期,從區域角度與自身特色出發,洪塘村的總體定位為“尋香洪塘”,包括生態空間的“花香”、生產空間的“稻香”和“鄉愁”的“香”。從空間上來說,就是改變以往的村莊規劃,促成生產空間、水空間和村民生活空間的三者融合。 在村民的記憶里,過去的赤土社,雜草叢生,雨天時滿地泥漿,村口更是被村民雜亂種植的菜園包圍。為了轉變村民觀念,促進鄉村改造工作的順利開展,東孚街道主管領導、洪塘村主官村兩委、鄉村建設團隊走家串戶做工作,組織村民到周邊文旅村參觀學習,讓赤土社村民看到文旅產業的發展、庭院經濟的發展,可以彌補土地缺少農業產值的不足。最終,赤土社村民陳明明主動讓出自家在村口規劃公園片區的土地,在他的帶動下,村口公園舊貌換新顏,改建成為如今充滿赤土社文化底蘊、赤土鄉愁的展示窗口。 赤土社依山傍水,緊鄰天竺山,村中散落著點點魚塘,還有一棵樹齡160年的古榕樹與魚塘相伴,古樹盤根錯節、樹冠如蓋,曾是村民們納涼的好去處,但長年的污水排放使得池塘生態堪憂。在提升村居水環境的農村污水提升治理工程項目中,魚塘的污水排放和淤泥堆積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池水變得清澈,這里也成了村內生態示范點。赤土污水提升治理工程項目負責人表示,污水提升治理工程有效截污,改善了農村水體質量,提升村民的生活環境,讓河水更清、村莊更美。 天竺山下赤土社秋收過后田里一派豐收景象。(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匯聚兩岸“新人才” 為鄉村振興提速增力 村居的華麗轉身,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為此,赤土社在匯聚兩岸“新人才”上下功夫,“搭臺唱戲”挖掘培育本土人才,“筑巢引鳳”吸引在外人才,統籌整合農村環境、企業人才和技術,為鄉村振興提速增力。 村民周文考從一名拿鋤頭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田間“土專家”。他的“尋味赤土”餐廳和七色豆農園也成為赤土鄉村振興一道亮麗的風景。如今,以七色豆農園為基地的研學活動可容納來自各地的學生隊伍,學生們在這里可以割水稻、烤地瓜、采摘種植,體驗各種田間生活。 “現在收入相比過去翻了幾倍,以前一年只有兩三萬,現在一年可以做到七八萬”,周文考告訴記者,不單是收入的提高,作為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他對赤土社飽含感情,“從田地到餐桌,讓人們吃到原生態的風味”也是他樸實的夢想。 在鄉村振興的積極探索中,2021年,赤土社引進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等臺灣規劃團隊,來自臺灣的青年與廈門城際聯合、九七華夏等駐村團隊一起,秉承“兩岸合作,駐村規劃,陪伴服務,鄉村振興”的工作模式,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經驗融入赤土社。他們與村民攜手共建赤土公益書院、赤土鄉村會客廳、赤土開心廣場、來好小吃店、尋味赤土農家樂、七色豆農園等6個空間,更培育孵化出六支隊伍參與村莊的人文治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 在兩岸青年的通力協作和帶動下,“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實現村民的庭院經濟,“赤土夜話”讓赤土鄉村振興發展形成共識,打造了一條臺灣和本土人才合作推動村莊“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鄉村振興之路。臺灣社區營造員刁威淇來到赤土社已近一年,在他看來,首先想改變的是群眾的觀念,“希望臺灣的社區經驗能夠幫助村民們精神文明方面的提升,輔助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為自己的鄉村獻策出力”。 在這里,游客們可以吃到村民們自家種的蔬菜。(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引進名企“活水” 為鄉村振興提效增能 盤活“赤土”產業,讓“赤土”造走出赤土。2021年,在海滄區和東孚街道大力支持下,洪塘村黨委牽頭引入“元初新民宿”“會員體驗中心”落地赤土社。 在帶動本地旅游資源的同時,元初提供養殖、種植等領域的技術支持和培訓,引導赤土社村民將生態資源與當地特色農業生產相結合,挖掘和培育出具有赤土特色的“小而特”農產品,鍛造七色豆農場等“赤土”特色產業招牌。據了解,元初加入赤土社“鄉村振興”的行列后,將盤活本土農產品的資源整合,把產量有限的農家牛肉作為專供產品在線上銷售,拓寬原有的銷售途徑。 小而美的稻香之地如今已在鄉村振興中蝶變成了社區營造的經典范例。“赤土”知名度的打造,也帶動了洪塘村其他6個自然村建設“業態精”“布局合”的發展格局,開發夜游赤土、赤土特色農家宴、探索研學教育、田園養生、特色民宿等鄉村旅游配套項目,促進村民增收。 近年來,海滄區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用好“新資源”、匯聚“新人才”、拓寬“新途徑”,用更多的“新”元素讓鄉村振興更有活力,助力鄉村振興更好、更快、更高質量發展。據了解,2023年,赤土社將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多元投入,加快發展會員經濟、研學經濟、文旅經濟等,打造廈門鄉村振興精品村、鄉村旅游3A級風景區,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水系治理和鄉村旅游配套項目。 赤土社村民種的果子已經掛滿枝頭。(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赤土社糅合本土鄉村文化、產業特色、田園農耕風光特點進行改造。(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赤土社田間地頭宛如世外桃源。(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臺青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經驗融入赤土社,圖為在村里設置的臺灣歪腰郵筒。(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