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書寫兩岸經貿融通的時代答卷
2022-12-13 11:20:15? ? 來源: 中國商報網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中國商報(顏祥子 記者 鐘瑜)東海之濱,杏林灣畔。位于福建廈門的集美臺商投資區成立于1992年,2003年與杏林臺商投資區合并發展,于今年12月迎來了設區30周年。30年來,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肩負兩岸融合前沿陣地的使命與擔當,煥發兩岸經貿融合活力,書寫兩岸經貿融通的時代答卷。如今,1114家臺企嶄露頭角,促進產業互通發展形成生態圈;政府細致入微的金融及上市服務賦能臺企增資擴產,規上臺企年產值占全區規上工業產值1/3;5個臺青創業基地、多個臺青創新平臺,兩岸人才共創燃動創新引擎…… 30年間,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發展澎湃不息,始終如一優化營商環境賦能臺商、臺企發展。作為全國唯一擁有2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行政區和省級兩岸融合發展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黨的十八大以來,集美臺商投資區踐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探索出一條“肩并肩、手拉手、面對面、心貼心”的兩岸經貿融通新路。回顧30年的滄桑巨變,兩岸經貿融通的特寫畫面躍然眼前,兩岸人文情融、福祉惠融、家園和融的繁盛景象清晰可見。 杏林臺商投資區(林志杰/攝) 企業“肩并肩” 打造產業互通生態圈 兩岸經貿融通路徑在于打造產業鏈、生態圈,形成產業互通良好氛圍,兩岸企業“肩并肩”,構建起便捷高效的經貿合作體系。 11月18日,臺灣三陽工業集團與廈門海翼集團有限公司合資設立的廈門廈杏摩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杏摩托)舉辦公司成立30周年盛會。 1992年,三陽工業集團帶著先進工業技術來廈,最早與廈門國有資產投資公司共同投資6000萬美元開設廈杏摩托車廠。“雖后來股東組成發生變化,但仍是當地廈企與臺企攜手同行。”公司總經理室協理陳裔慶如是說。 摩托車制造離不開許多專業零件配套供應,在公司號召下,18家摩托車配套臺企如全興工業、士林電機等來集投資,這些企業不僅為廈杏摩托提供完整供應鏈,也為集美區機械裝備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今,廈杏摩托車不斷升級換代,其輪胎來自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機身車架件的鋼管材料來自于廈門市富全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全鋼鐵)……這些坐落于同一個片區、擁有臺資基因的“鄰居”,都在集美區實現新發展。過去兩年,廈杏摩托車年增長率20%,產值25億元,今年1—11月,摩托車品類出口量排名全國第9,出口國覆蓋8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集美區工信局支持下,公司正謀劃8億元增資擴產計劃,用于改善倉儲及拓展研發。”陳裔慶表示。 無獨有偶,20世紀80年代末,作為最早一批來集臺商,吳進忠創立了廈門來明眼鏡廠。面對配套短缺,他游說鏡片、金屬、樹脂等多家臺灣配套廠商來集,并向政府部門爭取將眼鏡產業作為區域發展重點產業之一,健全上中下游產業鏈,后來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廈門眼鏡產業,生產規模和技術躋身大陸乃至世界較高水平。 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和產業鏈延伸是集美區長期的戰略布局。為順應這一趨勢,集美區政協委員、富全鋼鐵二代接班人詹淑芳正思考如何發揮集美臺商集群力量,搭建兩岸企業生態圈。 當前,集美區還依托集成改革創新兩岸產業交流合作機制,探索新業態發展方向,積極推動兩岸冷鏈物流、現代農業、文化創意、旅游、養老等產業合作,創建“海峽兩岸(廈門)直播電商產業合作園”和“集美集影視文創園”,建設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等,集美兩岸產業合作平臺羽翼豐盈。 無論是最早的合資設廠,還是到后來形成產業鏈協同發展,再到現在兩岸企業共建生態圈抱團發展,都是集美區30年如一日推動兩岸產業互通、培育兩岸經貿發展新機遇的累累碩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