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本網原創 > 正文

廈門翔安許厝村:文明實踐揚新風 文化滋養增底蘊

2022-06-27 09:36:11? 作者: 夏菁 許海溶?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定期組織各類主題讀書會(許厝村供圖)

東南網6月27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通訊員 許海溶)貼民生、接地氣、聚人氣,廈門市翔安區許厝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凝聚紅色動能,舉辦文藝演出,開展公益講座,組織主題讀書會……在這里,總能讓村民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近年來,許厝村還不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魯藜泥土文化”和民樂特色文化,激發村民參與熱情,以文化滋養增文明底蘊,讓文明鄉風吹進村民的心坎里。

凝聚紅色動能 涵養文明鄉風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最堅實的力量在基層。近年來,許厝村全力打造服務型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帶頭,群眾參與,通過黨風建設,帶動鄉風文明。

許厝村黨委書記許永謙表示,這些年,文明創建工作已被擺上重要日程,納入許厝村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就是推廣文明鄉風的中心。

據了解,許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由之前的民樂大觀園提升改造,主體結構共有兩層半,建筑面積550平方米,設有志愿服務驛站、許厝春秋館、清風曲苑民樂排練室、獅山棋社、百姓座談、理論講堂等多功能室及七月書齋圖書室。

作為著名紅色詩人魯藜的故鄉,許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致力于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思想,宣傳黨的政策,著力培育踐行主流價值。

“通過多方途徑,我們搜集整理了較為完備的魯藜詩歌、散文作品和各類有關魯藜思想研究的期刊、專著。”許永謙提到,許厝村還聯合周邊學校,組建鄉村詩歌誦讀班,開展讀書寫作、詩歌朗誦、紅歌演唱活動。

讓文化扎根鄉土,把文化留在村居,許厝村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將文明新風尚傳播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村民閑來喜歡拿著樂器坐在榕樹下吹拉彈唱(許厝村供圖)

“詩音許厝·魯藜故里”文藝晚會(許厝村供圖)

舉辦文藝演出 豐富文化生活

“詩音許厝”是這個村子對外最大的特色名片,村里就有一兩百名民樂手,他們有的是專業樂手組建演藝隊到處巡演,也有的喜歡在農閑時約幾位好友在榕樹下吹拉彈唱。

許厝村根據本村民樂文化傳統深厚的特點,從2006年開始,除因抗疫需求另行安排外,每年至少組織舉辦一臺大型文藝匯演,同時適時舉辦鄉村春晚、腰鼓隊演出、歌詠比賽等各類文藝演出場。

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村民百姓自編、自導、自演,還將本村歷史文化名人、民俗文化、家訓故事等融入答嘴鼓、薌劇說唱、小品等文藝節目中,提高村民對于優秀閩南文化特色和歷史文化積淀的認同感,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許厝村“村晚”不僅辦出了特色,還辦出了名聲。2018年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許厝村是華東賽區唯一的代表,其頗具特色的民樂團演奏就已在全國人民面前精彩亮相。

“文化滋養能帶給群眾向善向上的力量。”在許永謙看來,為廣大群眾送去文化大餐,不僅展現了新時代文明鄉村的嶄新面貌,還將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向更深層次延伸與發展。

公益講座(許厝村供圖)

開設學習課堂 精準滿足需求

許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針對村民實際需求和本村生產生活實踐,圍繞黨和國家政策、健康衛生科普以及農業農技進行學習,得到村民的廣泛參與和積極評價。

據了解,在許厝村,春季有的種花生、水稻等,但冬季基本上都喜歡種馬鈴薯和胡蘿卜。因氣候、土壤適宜,許厝村種出來的馬鈴薯雖質優,但過去的產量卻一直不高。 

為此,許厝村特別邀請專家針對本村生產生活實際進行“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如今,每畝地馬鈴薯的平均產量從3000斤提升到7000斤左右,這讓村民的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

不僅如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邀請法律專家進行《民法典》講解,針對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組織疫情防健康知識講座和垃圾分類知識培訓等。

另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也離不開志愿者的力量。許厝村不斷鼓勵倡導村民參與,建強專業隊伍,培育特色隊伍,不斷打造志愿服務品牌。目前,全村已成立黨員志愿服務、巾幗志愿服務、文化文藝服務、教育志愿服務、扶貧幫困服務、體育健身服務、婚喪服務、農村宴席服務等八支志愿服務隊,越來越多的村民與文明實踐“交心”,主動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中。

把文明實踐融入村民的生活,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在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上用心地做“繡花功夫”,許厝村就這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落實到“末梢神經”,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