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思明區 > 思明快報 > 省媒看思明> 正文
分享到:

思明:加快建設更加美麗富裕繁榮平安的幸福思明

2022-06-16 10:04  來源:福建日報新福建  責任編輯:盧超穎  我來說兩句
31日上午,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舉行“牢記使命 奮斗為民”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首場(思明專場),廈門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上官軍主持,思明區委書記林重陽,思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顏躍喜,思明區政府副區長王一青出席并介紹有關情況。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5月31日訊(記者 鄧婕)31日上午,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舉行“牢記使命 奮斗為民”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首場(思明專場),廈門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上官軍主持,思明區委書記林重陽,思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顏躍喜,思明區政府副區長王一青出席并介紹有關情況。

思明區委書記林重陽在發布會上介紹:

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總書記曾在思明居住生活過三年,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長期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把對總書記的愛戴敬仰轉化為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更加美麗富裕繁榮平安的幸福思明,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思明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主要有五個特點:

一是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10年間,全區GDP從887.75億元增加到2258.08億元,年均增長7.1%,總量居全省縣(市、區)第三位;

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從133.02億元增加到427.43億元,年均增長13.85%,總量連續6年位居全省縣(市、區)首位;

常住人口人均GDP突破2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97萬元增加到8.12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獲評2021年全省城市發展“十優”區首位,位居2020年中國社科院全國主城區競爭力指數榜第23位。

二是民生保障日趨完善。

堅持民生優先,每年7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兜民生底線、補民生短板。

完善救助體系,打造圓夢助學等服務品牌。

落實穩就業要求,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就業援助、鼓勵創業、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四位一體”就業促進機制,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8.95萬人次。

健全養老保障,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演武社區獲評首批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三是公共服務優質共享。

持續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等優質資源提質擴容,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群眾。

教育方面,開展緊密型教育共同體辦學改革,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3900個、中小學學位15660個。

醫療衛生方面,新增醫療機構195個、醫療床位2000張、衛生技術人員6000人,分別增長49.6%、31.9%、60.4%,人均期望壽命達81.28歲,人口健康主要評價指標保持在發達國家中高水平。

文化方面,深化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民俗活動“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落實文化惠民,打造“廈門音樂季”“思明體育時尚季”等品牌IP,人均圖書館藏量達1.44冊。

四是社會治理創新推進。

創新實踐近鄰黨建,以網格化精細管理、項目化近鄰服務、智慧化社區建設為抓手,打通黨群關系、鄰里關系“最后一米”,實現就地就近、共建共治共享,經驗已在全國推廣。

不斷深化平安建設,刑事總警情從每年的2.47萬起下降至3404起、年均降幅18.76%,群眾安全感率保持在98%以上,入選“2021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就在上周,蓮前派出所作為“特別敢創新、特別能戰斗、特別暖民心、特別講奉獻”的特區派出所,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模范公安單位”稱號。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踐行“CSO首席服務官”理念,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線上兌現”,98%以上的行政許可事項“一趟不用跑”,63項高頻事項實現“秒批秒辦”。

五是城區品質不斷提高。

環境面貌更加靚麗,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近五年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9%以上,綠化覆蓋率達52.1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19平方米,東坪山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入選生態環境部“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設施功能更加完善,完成四輪市政設施提升,改造提升385個老舊小區以及一批公園、城市道路,新增停車位近1.3萬個。

文明氣質更加彰顯,堅持創建為民、惠民、靠民,“思明習慣”蔚然成風,“城市義工”等志愿服務品牌全國聞名,涌現出“英雄三兄弟”和“水草”陳素珍等全國道德模范。

“下一步,思明區將繼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項目化’方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百萬思明人因思明而幸福、以思明為驕傲。”林重陽表示。

會上,思明區領導對記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介紹。

問:文明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請問林重陽書記,針對近期媒體曝光的思明區存在的一些問題,思明區是怎樣看待的,有哪些整改措施,尤其在堅持以民為本,創建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有何做法?

答:新聞媒體的曝光、監督是對我們工作中存在不足的鞭策,是對我們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幫助,體現了媒體對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對群眾更加美好生活的關注和期待。思明區將堅持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記者朋友們發現的問題、指出的問題,建立督辦落實機制,并且建立起跟媒體記者的反饋機制。我們非常歡迎媒體記者們,持續堅持對思明區文明創建工作的跟蹤、監督。思明區將會進一步深化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的理念,把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作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完善城市功能品質的重要抓手,直面痛點堵點難點,推動文明創建工作常態長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1、在創建為民上,我們持續探索新模式

一是充分發揮“近鄰”模式優勢,深刻認識“欲要思明,必先思民”,全面開展“近鄰·思民”行動,秉持“群眾的想法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群眾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理念,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近期全區241名處級以上干部每人每月入戶走訪2家群眾,主動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并建立長效機制幫助解決。二是著眼群眾生活品質提升,在全區開展市容市貌、公共衛生、市場秩序、公共設施、文化旅游市場、小區管理及建筑工地、空中纜線、交通秩序、電動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十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用“繡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三是深化“共治共管共享”理念,延伸開創“六方六共”工作模式,通過“軟硬兼施”營造文明宣傳氛圍,“時空結合”認領志愿服務項目,目前在鷺江街道廈禾小公園試點初見成效,接下來將會把經驗推廣到思明區更多公共空間治理中。

2、在創建惠民上,我們堅持辦好身邊事

始終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民生工程,讓創建成果更有“溫度”、人人共享。去年以來,我們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100%完成“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265個。建成一批“口袋公園”,15分鐘便民生活圈、健身圈、公共文化圈基本建成,率先全市實現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全覆蓋;100%完成1989年以前建成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推進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等群眾關切問題,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3、在創建靠民上,我們廣泛發動共同參與

一是發動居民群眾力量。廣泛開展“潔凈家園 共創文明”行動,如在無物業小區開展“掃樓”、樓道清雜清洗行動,運用“專業隊伍+群眾行動”的模式,逐步形成人人參與創建的濃厚氛圍。二是擦亮志愿服務名片。依托全區10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50多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發揮“思明城市義工”“思明區藍天救援隊”等品牌作用,推動全區226個文明單位、近1200個志愿服務團隊、12萬余名志愿者發揮作用,帶動居民群眾共同參與,讓“思明因你而更美”成為廣泛共識。三是引導文明習慣養成。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廣泛宣傳,用好“思明快報”融媒體平臺,涵養向善向上的“思明習慣”。

思明區廣大干部深刻認識到,要讓群眾因為城市的進步而驕傲,我們的黨員干部就不能有些許的自滿,要讓群眾感受城市的完美和舒適,我們的黨員干部就不能有些許的懈怠。我們將持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高標準、系統化、常態化、嚴要求,把思明區的文明創建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實。

最后,再次感謝大家對思明區文明創建工作的關心,也期待各位媒體朋友繼續關心支持思明區的工作,多幫我們發現問題,多為我們建言獻策,一起為建設更加美麗的思明而努力。謝謝大家!

問:請問顏躍喜部長,思明區在傳承、保護和利用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實現文化惠民?

答:習近平總書記詩意點化鼓浪嶼,是國之瑰寶,是“女王皇冠上的寶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這些年來,思明在傳承、保護和利用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做了以下工作:

一、精心守護遺產

一是精修繕。用匠心精神精心修繕保護文物,精心守護文化遺產地,有效控制全島建筑總量,保持天際線、沿海岸線景觀。二是立法規。先后出臺《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等20多部法規、文件。三是定機制。完成鼓浪嶼管理體制改革,形成街道、社區、社會力量三級文物保護基層管理網絡。實現文物審批不出島,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四是守安全。成立鼓浪嶼文物保護專業巡查、遺產監測和志愿者巡檢三支隊伍,定期進行安全巡查檢查。鼓浪嶼文化遺產監測報告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年報。

二、推進活化利用

一是推進“全島博物館”計劃。對全島文物建筑和歷史風貌建筑建立數據庫。統籌空置、閑置文物建筑和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修繕及活化利用工作。二是提升全島“智慧+”。線上博物館、智慧化導覽等“科技+”元素不斷注入全島,黃榮遠堂的活化利用被國家住建部示范推廣。

三、促進文化回歸

一是擦亮藝術名片。出臺修訂《鼓浪嶼重點文化發展扶持暫行辦法》等文化回歸扶持政策,扶持重點文化項目13個,獎補公益性文體項目562個。二是打造紅色基地。用好鼓浪嶼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鼓浪嶼紅色主題教育展館等8個打卡點,被福建省確定為“第二批黨史教育基地”。

四、堅持成果共享

一是下大力氣留住鄉愁。發布《鼓浪嶼文化遺產管理通告》,率先啟用“黑名單”誠信平臺,加強社區保障。二是完善居民游客登島。實施輪渡航線分離和最大承載量控制措施。推進申遺反哺機制,實行島上戶籍居民免費過渡補貼和燃氣補貼、親友過渡票等政策舉措。三是近鄰黨建守望相助。充分發揮鼓浪嶼公共議事會、鼓浪嶼商家協會等社會治理主體作用,實行社區自治共管,進一步增強居民幸福感、獲得感。

問:請問王一青副區長,思明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何經驗成效?

答: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特別感謝我們的媒體朋友們。因為正是你們用鏡頭記錄思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在你們的鏡頭里,我們看到了歡快跳躍的白海豚,看到了展翅飛翔的白鷺,這些城市精靈為廈門這座城市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更是思明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明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低碳試點建設。2020年,東坪山片區建成全省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2021年,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1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思明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多個方面實現顯著提升。

一是實現垃圾分類“從無到有、從有到優”。2017年4月,思明區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啟用全省首個區級垃圾分類科普中心,因地制宜推行錯峰直運、定時投放,轄區嘉蓮街道在19個省級示范片區創建工作評估中,斬獲全省第一。目前,全區垃圾分類準確率90%以上,100%清潔樓完成功能轉換。四類生活垃圾100%公交化直運,日均生活垃圾資源化約400噸,垃圾總量實現“零”增長。

二是持續在“抬眼見綠”上做文章。思明區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致力于城區公園景觀、口袋公園、道路景觀等園林綠地品質化建設提升。轄區綠地三大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位居全市第一。2012年以來,共完成約90個街心(口袋)公園建設提升,今年計劃建設提升約10個街心公園。希望市民朋友們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寶貴意見。

問:請問顏躍喜部長,思明區在探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臺胞福祉方面有何經驗做法?

答:近年來,思明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聚焦“臺青發展、融合治理、交流交往”等重點工作,著力做好“通、惠、情”文章,努力為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貢獻更多思明力量。

一、傾情傾力,幫扶臺青深耕發展。落實落細臺青優惠政策措施,以規范管理和配套服務為臺灣青年成長成才提供機遇和保障。2016年首次出臺臺青優惠政策,為臺灣青年在廈發展提供真金白銀的扶持。今年新修訂的《思明區進一步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優惠政策辦法》,設置臺青實習、就業、創業、生活四個板塊,增強臺青來大陸扎根發展的信心。現成功培育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國家級基地1家、省級基地8家,吸引臺青企業500多家,900多名臺青落戶思明發展;共有11位臺灣青年獲得福建省臺灣青年“創業之星”稱號。在區行政服務中心成立臺灣青年發展服務中心,為臺灣青年提供政策申報、創業輔導、政務辦理等“一站式”式綜合服務。在龍山文創園設立兩岸青年心家園、兩岸人才會客廳,打造成涉臺綜合服務體和兩岸青年交流發展共同體,助力臺灣青年追夢、逐夢、圓夢。

二、共享共進,創新兩岸融合治理。緊扣臺胞生活需求,架構社會治理參與通道,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集體記憶。成立思明區涉臺調解委員會,聘請4位專業律師、15位臺胞臺屬加入調解隊伍,形成“1個總部+5個網點”涉臺調解網絡,先后調處涉臺糾紛341件,化解成功率超7成。成立臺胞愛心志愿服務隊,聯動區城市義工協會,打造“臺胞+社區+義工”三方聯動的志愿服務模式,全區加入區城市義工協會的臺灣青年超200名。積極融入“愛心廈門”建設,搭建臺胞臺商愛心幫扶窗口,實現“推動兩岸交流”向“推動共同參與”轉變。

三、同心同向,力促兩岸交流交往。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加強兩岸交流互動,三年來開展交流聯誼活動30余場。持續舉辦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文化節等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江夏堂、延平郡王祠等對臺交流基地開展民間交流活動,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率先成立全省首個臺胞驛站,現全區已拓展10個各有特色聯誼點。在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舉辦兩岸線上交流活動,開創對臺交流的新模式。開通思明臺胞驛站微信公眾號,精心組織做好涉臺宣傳工作,講好兩岸融合發展故事。

問:請問王一青副區長,作為全省強區,思明區軟件信息業發展情況如何?下一步將采取什么措施促進軟件信息業發展?

答:軟件信息業一直是思明區的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對我區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我區在發展軟件信息業方面起步早、有基因、有生態,是廈門軟件信息業發展的主陣地。2021年,我區軟件信息業營收958億元,規模以上軟件信息企業214家,營收及規上企業數占比均在全市7成以上。全市5家企業入圍“2021年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百強”均在我區,占全省七分之五。

近十年來,我區努力開拓創新,立足軟件園發展基礎,不斷厚植產業發展優勢,在全省率先出臺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辦法及多項產業政策、人才政策,引領我區軟件信息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培育了一批軟件信息業龍頭企業,發展態勢持續向上向好。前瞻的產業布局和一流的營商環境,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下階段,我們全力推動軟信產業再攀高峰。一是政策引領更聚焦。5月份我區正式出臺《思明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思明區加快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若干措施》,聚焦數字城市、數字文創、數字平臺經濟、集成電路設計及應用四大方向,著力構建“123”軟件信息業發展空間布局,即一大總部研發基地、兩大產業孵化基地、三大創業基地等重點方向。二是人才引留更有力。設立教育、住房兩個工作專班,回應軟件信息企業人才訴求,進一步探索建立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為人才“留廈”解決后顧之憂,促進人才扎根發展。三是產業培育更精準。建立軟件信息業發展領導小組,推動領導掛鉤重點企業機制落到實處,從完善企業服務、強化空間保障、深化招商引資等方面,加快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產業集聚度和競爭力。

問:思明區是“近鄰黨建”的發源地,請問林重陽書記,思明區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等方面有何經驗做法?

答:謝謝您對思明黨建的關心。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遠親不如近鄰”理念,為近鄰黨建指明了方向。近鄰黨建的核心,就是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密切黨群、鄰里、單位間的聯系,靠近群眾解決群眾突出問題,從而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是延伸組織體系,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我們根據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趨勢,構建“街道大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網絡,把支部建在網格里、小區里,并設立街巷黨小組、樓棟黨小組。全區共選配669名網格(小區)黨支部書記,推選604名黨員街巷長、樓棟長,991名黨員中心戶,通過黨員亮身份、亮門牌、認領公共服務項目,帶動群眾共同參與,從而營造鄰里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二是密切黨群聯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我們總結提升基層社區“千戶訪”工作經驗,引導社區黨組織、工作者開展入戶,主動收集、解決群眾需求和困難。組織機關黨員干部走進群眾家門,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全區共有51個機關企事業單位、2239名黨員下沉社區、小區一線。新冠疫情以來,累計下派機關干部5.5萬人次、發動黨員10余萬人次參與防疫抗疫,守護群眾安全。

三是聚焦小區黨建,優化基層治理機制。我們因地制宜實踐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多元化模式,優化小區內部糾紛調解等常態化機制。在物業小區,推動小區黨支部與業委會交叉任職的方式,提升聯動水平;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過程中,突出黨組織主導作用,打造群眾滿意的幸福工程;在老城街巷,成立132支“厝邊幫幫團”等自治小組,引導居民自治共管。

四是深化近鄰服務,彰顯基層治理溫度。我們深入開展“近鄰敬老、近鄰醫療、近鄰濟困”等八方面行動,建立健全“居民點單、社區黨組織下單、各類近鄰單位接單”的項目認領機制。“打造‘近鄰社區’促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經驗獲評全國基層治理創新案例,鎮海社區鄰里互助促進會獲評全國先進社會組織。深田社區工作經驗獲評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7個社區獲評省級優秀社區工作法。

五是完善機制保障,凝聚基層治理合力。我們率先建立區級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開展“奔跑行動”。高標準建成一批黨群服務中心,為黨員群眾提供“家門口”的活動陣地。加快建設“智慧思明”信息化平臺,推動“基層黨建+治理+服務”全面融合,促進黨務、政務、居務“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引導黨員群眾運用信息化手段共建共治共享。

(圖片由廈門市委宣傳部提供)


更多>>相關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