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小樹林里“將軍墓”即將遷移
2022-04-14 20:54:59? ? 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翔安 小樹林里“將軍墓”即將遷移 墓主為清朝“懷遠將軍”梁福星,曾跟隨施瑯收復臺灣 廈門晚報訊(記者 戴舒靜)翔安區(qū)內(nèi)厝鎮(zhèn)新垵村茂前自然村內(nèi)的一片小樹林里,有兩座清代墓冢,但都屬于同一個墓主——曾跟隨清朝名將施瑯收復臺灣的“懷遠將軍”梁福星。最近,隨著茂前村征拆推進,“將軍墓”即將遷移。 “將軍墓”有兩座 路盡頭還立有石碑 記者跟隨翔安征拆公司負責人黃常委和新垵村老支書陳亞成,沿著一條小土路行走,最終在一片亂草叢生的小樹林里找到了“將軍墓”。 墓的主體已和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與泛黃的墓埕形成較鮮明對比的是墓碑。花崗巖石碑通體發(fā)白,看起來較新,碑文正中間刻著“誥曾懷遠將軍墓”。這座墓被其后人稱為“一號墓”。距離這座墓不到50米的地方,記者又見到了“二號墓”,為“懷遠將軍”與其妻的合葬墓,碑文上為“誥授”,下為“佳城”,刻有“懷遠將軍梁公”和“元配淑人劉氏”。 除了這兩座墓冢,路的盡頭還立著一塊超大的石碑,碑上方刻有“皇清”兩字,雙邊嵌刻著雙龍浮雕,碑面上左行“誥授懷遠將軍任金門中軍”,中行“官左營事靖祭梁公暨”,右行“誥封三品淑人勤慈劉氏墓道”。還有一部分字體被泥土覆蓋,無法看清全部文字。 在兩座墓之間,還有兩根三四米長的石柱,柱身呈八角形。據(jù)悉,原來柱子上各雕著一對石獅,后因臺風,石獅被吹落,被人撿走,只剩兩根光禿禿的石柱。 墓主后人盡心保護 墓冢仍多次遭破壞 “別看這條小路現(xiàn)在很不起眼,這條路在清朝時屬于古驛道。”62歲的陳亞成告訴記者,從小他就聽老人說,從泉州過來的古驛道,到了小盈嶺一分為三,一條通往新圩,一條往西沿著目前的324國道通往馬巷和同安,另一條往南從村莊經(jīng)過通往劉五店。 “將軍墓”安放在古驛道旁,據(jù)稱,當時行至大石碑的人,不管是騎馬或坐轎的官吏,都須下馬下轎,徒步來到墓前。 隨著歲月流逝,古驛道逐漸被荒草掩蓋。不過,“將軍墓”的后人仍堅持祭掃。今年75歲的梁番是“將軍墓”的后人,他告訴記者,每年農(nóng)歷正月25日,家族都會組織前往“將軍墓”祭拜。 梁番說,雖然家族盡心保護,但“將軍墓”還是多次遭受破壞,疑為盜墓賊所為。上世紀90年代曾有一次盜挖致使墓碑傾塌,梁氏后人十分痛心,重新扶正修葺,“將軍墓”才有目前相對完好的狀態(tài)。 “懷遠將軍”相關資料較少 生平事跡有待進一步明確 “懷遠將軍”是何人?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說,40多年前,普查同安縣文物古跡時,他曾來到這座“將軍墓”拍攝。這座墓的主人名為梁福星,曾跟隨靖海將軍施瑯收復臺灣,后因有功,被授為金門左營,死后被誥為“懷遠將軍”。 顏立水說,梁福星在清朝時大概是三品官員,這樣的將軍以前在同安不少。當年跟隨施瑯一起收復臺灣的同安人很多,收復后評功論賞,也就封了一些將軍。梁福星的知名度相對較小,有關他的文獻資料也不多,想了解他更多的生平事跡,可能要通過其后人所著族譜。 本報駐同安記者黃文水對同安文史頗有研究。他所著的《船過城橋不眠桅——同安耕海史跡考》一書中,記錄的同安籍水師提督就有18位。他說,同安歷史上一些在金門任職過的將軍,通常會被記載進民國版《金門縣志》和光緒版《金門志》,不過,他并未在這兩本史料里找到梁福星。后來,他從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十五“武薦辟”中找到了梁福星的資料記載,“梁福星是馬巷墓前人,從靖海將軍平臺功,授金門左營,誥授懷遠將軍”。 黃文水介紹,“薦辟”的意思是“保舉推薦”,可以推測梁福星是一名通過保舉推薦產(chǎn)生的武將,所以大部分材料未能體現(xiàn)。不過,隨著“將軍墓”為更多人所知,墓主的生平事跡或有望進一步明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