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手藝人子女扎根廈門傳承“匠人”精神
2022-03-28 08:10:51? ? 來源: 海西晨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臺灣手藝人子女扎根廈門傳承“匠人”精神 木藝精雕細刻 花師妙手生輝 海西晨報訊(記者 潘薇)20世紀90年代,有不少來自臺灣的手藝人來到廈門,守在城市一隅,發展自己的事業,他們的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傳承了“匠人”精神。來自金門的木藝師、臺青賴金谷師從自己的父親賴文榮,經過多年的學習與鉆研,木藝品在他的精心制作下,訴說著蛻變的故事;而來自臺北的常定華從事花藝教學20余年,如今她的女兒時韻晴傳承花藝教學,不少省內外的民眾慕名而來,體驗美學之道。 精益求精 木藝人鉆研推品牌 從選材、打坯、掏空到打磨拋光,看似簡單的一個木質茶葉罐,卻要花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制作成品。來自金門的“90后”青年賴金谷是一名木藝匠人。平日里是位不善言辭的小伙,但介紹起自己制作的木藝品時卻侃侃而談。賴金谷說:“這是客戶定做的茶葉罐,像我剛剛操作的這個動作,就是在磨它的瓶身,這是最后一道工序,過程中要換七八次砂紙。” 賴金谷直言,自己能成為一名木藝師,是受父親賴文榮的啟蒙。早在1990年,賴文榮從金門來到三明沙縣開設木雕廠。1994年“轉戰”到廈門開設工藝廠,一待就是28年。 賴文榮說:“在大陸,木制品的需求量大,貨源也多,這么多年來也積累了不少客戶。我希望六個孩子都能夠在這里扎根,繼續發展下去。” 賴金谷是賴文榮的大兒子,7歲就跟隨父親來到廈門生活,耳濡目染之下,他學習了許多與木藝相關的知識。念完書后賴金谷就在金門從事過古建筑修復的相關工作,但他認為最終要選擇的市場一定在大陸,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15年,賴金谷正式接班守業,幫助父親打理木作坊,傳承匠人優良的技藝和肯吃苦的精神。“我很享受制作一件作品的過程,現在都會創作一些裝飾品、天然異形家具以及茶盤茶桌等等。” 賴金谷說,他們還會經常收一些舊家具或者廢棄的木頭,從設計形態上、制作工藝等多方面進行創新,重新打造成品,也受到很多顧客的青睞。 這幾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工作坊的訂單量不降反增。賴金谷說:“目前我們的總體接單量還是可以的,貨品主要銷往福建省內,省外則包括上海、廣州等地方。” 賴金谷希望能一直在木工這樣的傳統工藝中扎根,并拓寬渠道,把木工技藝傳播給更多的人。同時,他認為這也可以成為兩岸溝通交流的一個很好的橋梁。“在大陸發展空間是很大的,我對于自己未來的規劃發展還是比較看好的,接下來我將設立專屬自己的品牌工作室,可以制作教學視頻,做一些線上的推廣,打造自己專屬的木藝品牌。”賴金谷說道。 推廣美學 臺二代傳承花藝文化 在廈門,有一位來自臺北的花藝教授叫常定華,她把傳授中華花藝作為她的責任,也把花藝教學當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常定華來廈門至今已經22年,除了把個人花藝工作室經營得有聲有色,也把女兒培養成為中華花藝的傳承人,接力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走進“天地有大美”花藝工作室,猶如身臨花藝展覽館。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插花,常定華開始了一天的教學工作。常定華笑稱,其實原本插花是她的一項業余愛好,早在2000年,她從臺中來到廈門從事房地產行業,但漸漸發現自己興致不在于此,最終將花藝作為主業,成立了個人工作室,成為一名插花老師。 常定華說:“我來到廈門是對的,廈門離臺灣很近,生活環境、飲食等都是相似的,這讓我內心很有安定感,發展事業更加堅定。同時,大陸民眾對于學習美學知識越來越有興趣,這也讓我推廣中華花藝十分有信心。” 日常教學中,花材的選擇與主題的呈現,常定華都會結合時節,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她擅長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加入插花教學中,也讓更多學員對中華傳統文化多了一份熱愛與關注。久而久之,常定華的朋友圈越拓越寬。如今,常定華的花藝工作室在業界已頗有影響力。廣州、杭州、蘇州等多個城市的花藝愛好者或相關機構,也常邀請常定華去開班授課。 同時,常定華的女兒時韻晴,于2021年獲得國家認證的高級花藝師以及臺灣中華花藝副教授資格證。時韻晴表示,自己和母親一樣,有著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未來將把花藝和茶道、香道、攝影等相結合,做各種不同的新嘗試,讓中華花藝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時韻晴說:“大陸的經濟體量比臺灣大很多,這是吸引我留下來的主要原因,我們也希望能夠提升線上教學的水準,讓更多人了解中華花藝這個流派,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