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鍵式”打造審批服務“海滄速度”
2022-01-19 11:2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窗口服務“馬上就辦”(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供圖) 東南網1月19日訊(本網記者 盧超穎 通訊員 陳伊玲)“太方便了!本來以為肯定要回一趟漳州,結果現場就辦成了,真的太給力了!”近日,在廈門市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某參保人因手機問題無法網上辦理漳州醫保轉出業務,“跨市通辦”專窗工作人員立即為其聯系漳州市醫療保障中心出具并傳送《醫療保險參保憑證》,并以此為依據現場辦理醫療轉入收件手續。參保人對窗口的高效服務表示感謝,對廈漳泉“三地聯辦”“跨市通辦”業務更是贊不絕口。 方便,源于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打造的 “一鍵式”審批服務。海滄區行政審批管理局通過制度改革、信息共享、智慧服務等方式,打通政務服務的“任督二脈”,讓群眾如同使用“一鍵美顏”相機一樣,簡簡單單就能把事辦好。入學、就醫、就業、置業、辦證……樁樁件件都是實實在在的民生保障。 這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新,如同一場審批服務的“塑身運動”——大刀闊斧“減”手續,雷厲風行“縮”流程,真抓實干“增”服務,多措并舉“促”發展。通過這一套“加減乘除”的組合拳,海滄區政務服務闖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贏得了企業和群眾的好口碑,全面助力廈門營商環境指標獲評“全國標桿”。 服務做加法: 特殊人群暖心“兜底辦” 老人辦事有人幫 “大爺,您需要辦什么業務?”一串地道的閩南話出自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志愿者之口。原來,一位年邁的老人聽不懂普通話,“閩南語導詢導辦”幫了他大忙,在詢問過程中老人頻頻點頭,露出滿意的微笑。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熙熙攘攘的辦事大廳里忙而不亂,志愿者們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閩南語導詢導辦、代為取號、代填表單、全程陪同辦理等服務。中心還設立敬老服務專區,為70周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孕婦等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對年紀較大、行動不便、視覺障礙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門服務,以更周到、更暖心的方式全方位“兜底”服務。 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群眾的角度出發,海滄區還推出了“一鍵式”審批服務“特色菜”——“免費雙向郵寄”服務,遞交材料與寄送結果雙向費用由政府負責,群眾不用花一分錢,在家便可以“坐享其成”。 “能馬上辦的堅決不讓群眾等待,能網上辦的堅決不讓群眾跑腿,能一次辦的堅決不讓群眾跑第二次。”為了讓群眾獲得方便快捷的“一鍵式”服務體驗,中心工作人員用一絲不茍的態度把角色切換落到了實處,延時服務、加班加點、基層走訪、上門服務都是家常便飯的事。 服務的“加法”效應在一點一滴中得到肯定,群眾紛紛通過市長熱線、感謝信等方式表達對窗口服務的肯定,還有不少窗口收到了群眾親自送來的感謝錦旗。 志愿者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閩南語導詢導辦、代為取號等服務。(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供圖) 流程做減法: 一鍵啟動“全程網辦” 兒童入學“零跑動” “沒想到孩子上幼兒園這么簡單,一趟也沒跑!”家住海滄的蘭女士體驗了“一鍵入學”后不禁感慨。往年,孩子要讀幼兒園時,家長需要跑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政服務中心等多個部門準備繁瑣的材料,如今,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入園入學手續。 改變,得益于海滄區適齡兒童入園入學“一件事”改革。原本入學需要準備身份、戶籍、產權、社保證明等一沓信息材料,如今通過跨部門的系統對接、數據共享,一攬子事變成了一件事,實現了兒童入園入學報名“一件事”在手機上“一鍵式”辦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舉不僅為學生和家長們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入學辦理新通道,同時,大部分材料通過系統后臺直接調用,沒有誤填、造假、誤判的空間,確保真實性,大大減少了教育部門和學校審核入學報名材料的負擔。 “零跑動”入學是海滄區不斷簡化流程、優化服務的縮影。過去一年里,海滄區行政審批管理局推進行政許可事項“大瘦身”,減時限、減環節、減材料、減跑動,海滄區進駐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時限壓縮了91.37%,“一趟不用跑”事項占比達100%。 大刀闊斧的“減法運算”后,行政效能大幅提升,贏得了群眾的認可,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發展活力。 平臺做乘法: 多證合一“跨域通辦”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政府間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政務平臺的一體化、智慧化,如同一根魔法棒,最大限度地提升平臺功能,實現“一鍵搞定”的辦事效率。 海滄區率先全省探索“一業一證”改革,在實現醫療機構“多證合一”的基礎上,2021年在超市、藥店、母嬰用品店推行“一業一證”。“以前開一家藥店要辦4張許可證,跑4趟窗口,準備4套申請材料,現在只要跑1次窗口,提交1套材料,就能辦理一張融合四證功能的行業綜合許可證。”廈門鷺燕大藥房有限公司在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窗口一次領取了11張《行業綜合許可證》,成為廈門首批取得《行業綜合許可證》的企業。據統計,以往開一家藥店法律規定的辦理時限累計96個工作日,如今,辦理時限壓縮至7個工作日。 平臺功能的優化升級,還體現在“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改革上。2021年12月,海滄區推出了“護士執業注冊變更注冊”和“護士執業注冊延續注冊”兩項“掌上辦”審批服務事項,群眾可直接通過手機i廈門APP在線辦理,只需拍照上傳材料或者填報在線表單即可完成辦件提交。據悉,海滄區明年將陸續推出更多“掌上辦”事項,為群眾拓寬辦事渠道,簡化辦理手續,實現海滄區審批業務“掌上辦”“指尖辦”。 在平臺建設、信息化、制度化體系構架等方面持續發力,一系列舉措帶來了乘法效應: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了,企業煥發出強勁的發展動能。這幾年,海滄誕生了許多在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獨占鰲頭的研發成果,成為全省生物醫藥專業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紛紛在海滄落地生根,這離不開行政體制改革的助力和政務服務的進步。 困難做除法: 幫辦代辦“辦不成事”窗口把事辦成 堅持“刀刃向內”的自我革新,海滄區緊盯群眾遇到的“疑難雜癥”,近距離疏通和解決群眾辦事的“堵點”,做到“困難問題一鍵刪除”、“復雜手續一鍵啟動”。 近期,許多到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辦事的市民發現,三樓窗口的醒目位置設立了一個特殊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窗口對面還布置出一塊溫馨的區域,作為“辦不成事”反映洽談區,電腦、沙發、圓桌等設備設施一應俱全。這個特殊的窗口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要幫群眾把因政策、系統、材料、程序等問題而沒辦成的事辦成。”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誰接到問題,誰就必須負責到底。涉及多部門問題,窗口會督促牽頭部門主動溝通、協調辦理,杜絕多部門之間‘踢皮球’現象。” 辦不成的事有人一幫到底,復雜的手續是否有“一條龍服務”呢?答案是肯定的。“幫辦代辦服務窗口”正是脫胎于這一背景。對建設項目實行一對一“管家式”服務,從立項到竣工驗收過程中,涉及的相關前置手續、審批事項及部分服務手續,建設單位可申請中心協助辦理。此外,中心三樓還開設了“建設項目網上申報服務區”,由幫辦代辦服務專員“手把手”輔導,不論是對申辦流程、手續要求、具體操作步驟不了解,還是項目申報遇到具體問題需要協調,在建設項目服務區均可解決。 以問題為導向,一個個阻礙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被打破、清除,群眾、企業的事一件件辦成了,復雜的手續更是“一鍵式”解決了,海滄區營商環境建設新局面不斷開闊。 過去一年里,海滄區行政服務中心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不斷推進政務服務跨越式發展,一張張穩中有進的答卷寫滿了簡政放權的紅利,提升了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獲得感、滿意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中,海滄區在小小的服務窗口上,寫就了“為人民服務”的大文章。 “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一件事,就是‘為人民服務’。”海滄區行政審批管理局表示,接下來,審批管理局將持續推進行政審批服務改革,在簡化辦事程序、創新扶持政策、完善服務機制、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持續擔當作為,助力海滄區以一流的營商環境廣納五洲客,激發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