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用好關稅杠桿 撬動高質量發展
2021-08-12 16:57:53?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用好關稅杠桿,撬動高質量發展 東南網8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廖麗萍)不久前,廈門外貿進出口相關數據公布。作為財政部首批關稅基層聯絡點,廈門財政第一時間圍繞“未來外貿向好態勢是否持續”“有什么隱憂需要防范”“有什么紅利尚可以挖掘”等方面,主動開展了調查研究。 關稅處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間聯結點,具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大有可為。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廈門市財政部門發揮“觀察哨”“服務站”功能,積極用好關稅政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在開放發展、產業轉型、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作用,助力廈門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關稅政策體系優化、推動我省更高水平開放貢獻力量。 問企所需,培育營商環境“發展土” “有新的稅收政策出臺,廈門財政局工作人員就第一時間聯系了企業,幫助企業用足用好進口關稅減免、出口退稅等政策。”象嶼集團總裁助理王劍莉說。 以供應鏈為核心,象嶼集團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王劍莉告訴記者,近期廈門結合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工作,支持企業以供應鏈串聯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向上建言獻策。這個過程中,廈門財政保持與企業聯系,有效發揮了“企業訴求—政府決策”的轉換器作用。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說了算,群眾說了算。近年來,廈門財政始終把“服務全局、貼近一線”作為關稅工作基本準則。“廈門是計劃單列市,可以直接參與國家關稅工作,更有貼近一線、貼近企業的優勢。近年來,我們主動當好‘觀察哨’‘服務站’,不僅注重推動關稅政策落地見效,轉化為服務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助力,更注重立足于全國關稅工作大局、服務企業未來業務發展需求,讓我們的建議更有實效、更可落地。”廈門市財政局副局長陳向光介紹說。 此外,廈門財政還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主動發揮關稅政策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培育有利于企業創新創業的營商環境。 戴爾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的進口零配件用于生產,在辦理報關手續過程中面臨重復計稅的問題。廈門財政積極和海關、稅務等相關部門協調,幫助戴爾減輕重復納稅所增加的負擔。 中美貿易摩擦期間,財政部印發了實施加征關稅排除措施的通知。廈門財政第一時間聯系自美進口重點企業,主動做好政策宣傳輔導,通過“點對點”輔導及時組織企業提交排除申請。超過30家企業獲批加征關稅排除,全年為相關企業減負超15億元。 此外,廈門市還積極參與“十四五”期間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免稅進口商品清單制定,梳理上報50家單位反饋的免稅商品建議600余條。 敢于突破,深耕開放發展“試驗田” 今年4月,財政部、海關總署聯合印發有關支持民用航空維修用航空器材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2021年至2030年,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口規定的航材免征關稅,積極支持航空運營業和航空維修業發展,降低了航材進口稅負成本。 這項惠及全行業的新政策,與廈門航空維修產業發展的一個“痛點”密切相關。“廈門的10多家航空維修企業因在特殊監管區外,維修國內飛機發動機成本較高。”廈門市財政局預算處處長林琳告訴記者。 了解到企業的困難后,廈門財政協助企業整理關鍵核心航材清單,并聯合廈門海關、福建自貿區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積極向相關部委提出建議,最終“廈門建議”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林琳表示,此前廈門已多次向財政部建言獻策,爭取到近30項核心航材暫定稅率調降。今年,財政部又從產業政策層面一攬子解決了困擾企業的問題,不僅每年可為廈門相關企業減負數千萬元,更將有力支持福建乃至國內航空維修企業搶占國際市場。 “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精神是福建改革開放的底色。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強調,發揮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航材政策的全面落地只是廈門市深化開放發展中堅持“問題導向,敢于突破”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立足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等多區疊加形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廈門市勇于突破創新,注重加強省市縱向協同,強化跨部門橫向配合,增強工作合力。“探索集成電路保稅研發與檢測模式”“首創‘單一窗口’海關稅費自報自繳”“創新委內加工模式”“打造14個重點產業平臺”,一個個體制機制創新的生動案例,為辦好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貢獻了廈門力量。 補齊短板,澆灌轉型升級“產業林” 圍繞中央、省、市關于發展實體經濟、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相關部署,廈門財政部門把政策創新與城市產業基礎有機結合,建言優化進口稅收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補短板、強弱項。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廈門經濟特區因臺而設,又是國務院批復的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多年來,廈門緊緊圍繞兩岸交流合作主線,主動布局承接臺灣集成電路優勢產業轉移。 陳向光介紹說,在跟蹤服務這些重點企業的過程中,廈門及時把一線產業動態向財政部關稅司匯報,促進完善集成電路產業政策。 在關稅政策助力推動作用下,廈門集成電路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目前,廈門已實現“芯片設計、材料制備、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產品運用”全產業鏈布局,2020年全市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增長12%,產值排名全國前列。 新型顯示產業也是廈門重點打造的千億產業鏈之一,目前產業集群產值規模近1500億元,排名全國第六。廈門市財政局持續跟蹤平板顯示技術迭代的過程,在廈門市財政局與兄弟財政廳(局)的建言推動下,針對新型顯示器件項目的進口設備分期納稅政策得到了延續,以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為例,這項政策可為天馬公司減輕資金負擔約40億元。 “分期納稅政策極大緩解了公司建廠期間的資金壓力,不僅可以每年為公司節省融資成本近億元,也更堅定了企業在廈深耕發展、加快研發創新的決心。”天馬公司董事會秘書鐘健升說,今年,公司擬在廈門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建設先進顯示技術產研基地。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