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培根計劃”花開滿園
2021-07-29 23:55:00? ? 來源: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蘆塘精雕細琢的“工筆畫”到如今全域鋪開的“大寫意”,海滄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為全國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新的范本。(海滄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在桐花旅游節上,市民游客紛紛與桐花合影留念。(陳亞沙 攝) 在滄江古鎮,古鎮造街完工,村民們載歌載舞共同慶祝。 (李佩珍 攝) 本版文/本報記者 林 岑 通訊員 張 韌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傍晚時分,漫步在海滄青礁村蘆塘社,仿佛置身于孟浩然筆下美麗恬靜而又熱情淳樸的詩歌意境中,回憶與現實重重疊疊,才令人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記憶中兒時鄉村的景象。 這個承載著千年耕讀文化的小村落,守住不變的鄉愁,開啟一次復興家園的嶄新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海滄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站在了鄉村振興大舞臺的聚光燈下:國內專家學者將蘆塘鄉村振興成效譽為兩岸融合振興鄉村的范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作為大陸設立最早、面積最大的臺商投資區,海滄因臺而立、因臺而興。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既是海滄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系牢“閩臺鄉愁”的必然要求。 幾年來,海滄區委區政府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密切兩岸情誼中深耕細作,持續助力廈門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 令人欣喜的是,海滄精心培育的蘆塘樣本不再是一枝獨秀,她孵化出的“鄉村振興 五福臨門”培根計劃花開滿園,在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帶動下,正在全區由南向北全域鋪開。下陳社、赤土社、海滄社區、過坂社區……一個個被改變活化的村莊,持續為閩臺融合發展、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探尋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經驗。 從困境疊加到探索發展 村民們與臺灣青年坐在一起探討村莊改造方案。 (李佩珍 攝) 蘆塘,這個位于廈門與漳州交界的小村落,是閩臺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崇文重教的耕讀文化世代相承。2016年,面臨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內生能力弱等交織疊加的困境,蘆塘最先走上了海滄特色鄉村振興發展的探索之路。 現任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彼時在蘆塘社駐點的臺灣規劃師李佩珍將臺灣社區營造理念引入海滄,與當地干部群眾一道,因地制宜畫出了蘆塘鄉村振興的清晰路線圖。 她說,“流水車間式”的鄉村整治將原本千姿百態、特色鮮明的田園村落,都改造成了棱角全無的模式化聚居區。蘆塘社擁有璀璨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一定不能辜負。 她是如何將臺灣的社區營造經驗融入海滄水土?在臺灣社區營造專家看來,海滄蘆塘書院的復興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飛檐翹角的紅磚古厝中,孩童們稚嫩的讀書聲縈繞耳畔,仿佛穿越時空,講述著延綿千年的耕讀文化。 清嘉慶年間,蘆塘書院設立于蘆塘祖祠光裕堂內,為陳氏一族的獨辦學堂。 “書院雖然不再使用,但村民們對書院的情感依然留存。”李佩珍說,村民們積極參與修復古厝、復興書院,在一同梳理村莊歷史資料、聆聽鄉賢介紹鄉村故事的過程中,那些逐漸被淡忘的鄉村歷史一遍遍被重溫。 正是復興書院的過程,喚起了一股強烈的社會共同體意識,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村民林亞花騰出書院前自家2000多平方米的番薯田,用于修建書院廣場;退休老支書林自省貢獻出自家89.6平方米土地用于拓寬村道,修繕花壇,又拿出自家盆栽放在門口供人觀賞;村民陳俊杰主動將自家豬圈拆除,讓出154平方米的地塊進行整治提升,前來拍照“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村民們有的搬磚、有的挑水,齊心協力修建了一條800多米長的步道“我想靜徑”,成為村民與游客休閑的好去處……像這樣的故事,蘆塘社有很多。 從蘆塘樣本到全域鋪開 因為人的參與,人與空間就有了情感聯結。(海滄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孩子們走進鄉村,感受海滄鄉村振興的新成效。(海滄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蘆塘只是一個很小的點,但它帶來的樣本經驗難能可貴,為海滄在全區鋪開的鄉村振興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業界人士看來,蘆塘精雕細琢的“工筆畫”令人難忘,而今,全域鋪開的“大寫意”讓人振奮。 今年初,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正式進駐青礁村蘆塘社、海滄社區、第一農場下陳社、洪塘村赤土社、過坂社區等5個鄉村振興示范點,設立社區營造工作站,以“培根計劃:鄉村振興 五福臨門”為主題,逐個村(居)制訂細致方案,駐點開展“陪伴式”服務。 海滄社區以“古鎮造街:歷史長廊里的心跳”為營造主題,不僅使古鎮的空間改造在外觀上修舊如舊,還進一步發掘滄江古鎮歷史和人文資源,融入了社區營造的人文關懷。古鎮造街“點燈儀式”“滄江歡樂夜大家來作伙”等活動詮釋了小鎮的華麗蛻變。 下陳社以“下陳出新,花麗轉身;走出小家,共建大家”為營造主題,依托正在打造的班納利中國育種中心,將“花”的元素融入營造過程,通過開設花卉有關課程、鄉村會客等系列主題活動,做深做實“花”的文章,提前做好“睦鄰”準備。 赤土社以“今天你赤土了嗎:你我有心、赤土有金”為營造主題,積極發動村民讓地捐物,深入挖掘村民的善心善行。短短2個月,赤土社眾籌了75800元愛心捐贈款,參與人數達111人。要知道,赤土社總人口才825人 ,相當于每7個赤土人就有一個參與其中。 過坂社區以“能人培力:尋找鄉村代言人”為營造主題,引導村民成立過坂社區導覽隊伍,用影像與文字為故鄉說好故事,通過在過云文化館開設的我愛我的家鄉、村莊導覽等系列課程,將村民的身影融入到過坂鄉村振興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在蘆塘社,鄉村振興不止步,迎來升級版:以“婦女培力:姐姐妹妹贊(站)起來”為營造主題,不僅打造了愛心媽媽走秀隊、愛心媽媽小鼓隊、蘆塘愛心志愿隊等3支隊伍,還將臺灣教育理念融入到在地文化,將原先開展的“小小解說員”項目升級為“蘆塘小主人”,用在地小朋友的視覺,講好蘆塘故事。 “海滄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為全國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新的范本,更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帶來新的啟迪。”在專家看來,從蘆塘樣本的成功到“五福臨門”的落地,充分說明了海滄按照“海滄所需、臺青所長”推進的鄉村振興模式,行之有效,值得借鑒。 從臺灣理念到海滄經驗 “海滄的鄉村振興是一個特別的案例。”在臺灣大學著名教授夏鑄九看來,大陸的許多鄉村振興工作往往單純由農業部門主導,以鄉村環境硬件提升為主要內容。海滄開啟的鄉村振興是由多個部門橫向合作,兩岸同胞通力攜手,處處閃爍著頂層設計的眼界和智慧。 鄉村振興為何需要多方發力?李佩珍告訴記者,鄉村振興的根本意義在于“造人”,即改變村民的理念與認識。海滄鄉村振興走的正是“造人”與“造物”并軌的路徑,不僅著眼硬件環境的提升,同樣重視激發村民參與共建的熱情。 臺灣開展社區營造的時間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為了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累積的鄉村人口外流、環境污染嚴重、社區關系弱化等負面效應,當地相關部門推行以社區為單位、以“造人”“造景”“造產”為目標的社區營造行動。 在海滄,決策者深知,要做好鄉村振興,修修路、刷刷墻遠遠不夠,倘若忽略人的要素,只關注一時環境的改變,會讓鄉村發展在現代化浪潮中失去持續向前的“燃料”,因地制宜引進臺灣“造人+造物”的理念,符合海滄實際。 近幾日,家住蘆塘的鄉村網紅余芳正忙著當老師。她走進滄江古鎮講述自己帶領愛心媽媽參與鄉村振興的故事,也到過坂,分享自己發動群眾參與的心得和經驗。如今,她的“大頭照”和“蘆塘小芳歡迎您”幾個大字一起掛在村口,成為蘆塘社的形象代言人。 前些年,年輕的余芳回到家鄉,她將自家老宅的一層修舊如舊,設立“小芳工作室”,并帶頭組織成立了“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在她的感召之下,媽媽們一同學習制作手工藝品,并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進行銷售。此外,她們又以古法手藝制作特色花茶、海蠣餅、石磨豆漿等鄉村小吃,打造鄉愁味道,從小產業做起,嫁接鄉村旅游,如今,更多村里媽媽走出“小家”,構建“大家”。 余芳從村姑到代言人的成長,是臺灣“造人”理念在海滄落地開花的一個縮影。在赤土社,“造人+造物”的理念同樣深入人心。 老厝怎么改?臺胞社區營造員挨家挨戶發放問卷,怎么翻修,修完之后做什么,全由村民自己決定。達成公益書屋的共同愿景之后,一場場議事會在村里展開,村民們不僅積極出謀劃策,更有111名村民參與讓地捐地讓物與愛心捐款,籌集資金達75800元。 村民林榮文推來了一輛老自行車,他說,“當年我父親就用這輛自行車載著我,從南安來到赤土,我們一家在這里扎了根,這輛車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希望能捐出來展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耕讀文化代代相傳的海滄,越來越多青少年傳承著耕讀文化,加入了鄉村振興的“大軍”。這個暑假,海滄各個村子里常常活躍著孩子們的身影,他們拿起話筒,落落大方,當起小小解說員,用稚嫩而又真誠的童聲,向來自各地的游客講述家鄉的故事。下個月,孩子們還要參加全新打造的兒童議事會,激發振興鄉村的奇思妙想,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管理。 “因為人的參與,人與空間就有了情感聯結。”李佩珍說,臺灣社區營造理念重視在空間改造中做情感導入,只有搭建了情感紐帶,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才能有所增進,從而增強向心力,增添幸福感。 “臺灣社區營造經驗之所以能在海滄得到充分施展,是因為接了大陸的地氣。”在夏鑄九看來,如果只是原封不動將臺灣的經驗移植到大陸,容易水土不服。在海滄,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展工作,因地制宜制訂實施方案,取得了很好成效。 從導入理念到融合共生 放在時代的大坐標下,海滄鄉村振興的生動探索,是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嘗試。在專家學者看來,這是一次兩岸同胞的“雙向扎根”,扎的是臺灣青年在大陸生活的根,也扎下了大陸居民對臺灣青年認同的根。 早上8:55,距離赤土工作站上班時間還有5分鐘,80多歲的陳柴如往常一般準時出現,提著大包小包的新鮮蔬菜,等在了門口。“我要給嘉麟的,她怎么還沒來。”老奶奶有些著急,她說,還要問問嘉麟道路白改黑的事,道路白白的為什么要改成黑色呢? 老奶奶口中的王嘉麟,是駐點赤土社的臺胞社區營造員,因為耐心有親和力,又說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成了村里老年人信賴的政策翻譯員、生活貼心人。在奶奶們眼里,嘉麟就如鄰居家的女兒,大家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記著她。 李佩珍也有相同的經歷。她說,我們住在村里,與村民是鄰居,村民經常拿粽子、湯圓、餅干、水果等給我們分享,彼此擁有信任和親人般的互動。 在過坂社區駐點的臺胞社區營造員楊于萱被海滄當地村民的真情深深打動,她把家搬到了海滄,自己平時忙的時候,村民們爭相幫助她照顧孩子。阿姨們熱情地說,“你放心,我們一定把她照顧得白白胖胖。” 越來越多臺灣青年走上海滄鄉村振興的舞臺,在大陸扎根,融入當地,得益于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搭建的廣闊平臺。2019年6月,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在蘆塘社成立,為臺灣同胞參與大陸鄉村振興、促進兩岸融合創立平臺、先發探路,賦予這片歷經時光洗禮的土地新的時代內涵。 作為全國首個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按照“海滄所需、臺灣所長”的具體路徑開展實踐,是海滄在總結過去幾年臺灣青年工作的基礎上,推出的臺青工作3.0版。 如今,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已成為臺灣青年參與海滄鄉村振興的大本營,兩岸社區營造觀念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共生。與此同時,兩岸社區營造的理念跨越千山萬水,走進寧夏涇源縣,開啟了“臺灣理念、海滄經驗、涇源探索”的西部協作新模式。在西部協作工作中導入臺灣元素,此舉開大陸先河。 據了解,去年,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先后派出臺灣青年9人次前往西部貧困山區,引入臺灣社區營造理念,通過調研、培訓、空間活化等課題,加強當地鄉村治理人才培育,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接下來,又有一批臺灣青年將前往涇源,繼續與當地一同開展“培根型”鄉村振興探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