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重揚光輝歷史映紅海上明珠
2021-04-28 15:39:22?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去年開始,廈門大力發掘弘揚鼓浪嶼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突出“紅色+文化遺產”特色,精心打造鼓浪嶼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重揚光輝歷史映紅海上明珠 東南網4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 蓋宣忠)天風海濤、精致優雅的鼓浪嶼,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廈門地區開展地下斗爭的“紅色堡壘”,一度還是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所在地。去年開始,廈門克服種種困難,大力發掘弘揚鼓浪嶼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并結合鼓浪嶼申遺提升改造工程,突出“紅色+文化遺產”特色,精心打造鼓浪嶼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讓這座被譽為“海上明珠”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煥發出全新魅力。 重溫革命記憶 省委舊址煥發新生 “去年我被抽調參與鼓浪嶼紅色教育基地打造工作以來,對鼓浪嶼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門前,廈門市鼓浪嶼文化旅游發展中心展館部負責人張彤介紹,這里正在進行整修布置,未來將作為鼓浪嶼紅色主題教育展館面向廣大市民和游客開放。 該舊址位于虎巷8號,建筑面積約308平方米,是一棟兩層磚木結構建筑,門前巷道雖然極為狹窄,但直通日光巖和中華路,不時有游人經過。 “此前,省委機關設在廈門島內中山公園北門一帶,附近人多眼雜,時任省委書記羅明出于安全考慮,就委派曾志同志物色新的辦公地點。”張彤介紹,作為剛從閩西來到廈門的新面孔,曾志在鼓浪嶼上四處摸排,最后于1930年8月租下這處不起眼的民宅。 “這幢建筑雖然面積不大,但周邊巷道四通八達,里面還隔出七八個房間,適合用于機關辦公。最重要的是業主家庭關系簡單,有助于隱蔽身份。”張彤說,曾志以外地家族來廈經商的名義租下這幢民宅,省委工作人員還各自確定對外宣稱的身份和關系,以免進出遭受懷疑。 “大門上的門環,就是按照當年原物復制的。”張彤介紹,當年,省委機關也發揮著地下黨員交通聯絡站的作用,這副門環就是同志們敲門通暗號的工具,原物珍藏在廈門市博物館。 盡管謹小慎微,當年的省委機關依然沒有躲過敵人窮兇極惡的搜捕。1931年3月,這里就遭到敵人破壞,6位當時在機關辦公的同志全部被捕。其中,包括時任省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部長楊適在內的3位同志先后英勇就義,連當時代理省委書記王海萍的妻子、已懷有8個月身孕的梁惠貞同志也未能幸免。 “想不到這座小島上的老房子中,有這么多革命先驅、抗戰英雄留下的鮮活斗爭故事。”來到這里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工作人員趙雅楠表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鼓浪嶼重新鉤沉革命歷史,修繕紅色舊址,不僅給自己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也讓紅色基因融入年輕一代的靈魂之中。 挖掘革命歷史 再現“紅色堡壘”魅力 2020年6月,在廈門市委相關部門部署下,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對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啟動修繕保護工程,并在此籌建鼓浪嶼紅色主題教育展館。這也拉開了進一步系統整理和挖掘鼓浪嶼紅色歷史的序幕。 “鼓浪嶼紅色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歷史階段始終扮演著重要又獨特的角色,因此被譽為‘紅色堡壘’。”張彤介紹,在這座不到2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上,就云集了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址、中共福建省委軍委機關舊址、中共廈門中心市委聯絡站舊址、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舊址、中共(城工部)廈門市委機關舊址,以及紀念為解放廈門而英勇犧牲的1000多名烈士的英雄園等眾多革命歷史遺跡。 但是,在歷史變遷中,這些遺址不少已經用作住宅、店鋪或學校,并存在年久失修等問題。近年來,思明區投入資金對中共福建省二大會址、省委軍委機關舊址以及英雄園等在內的一批紅色文化舊址進行維修保護、整治提升,并建立圖文數據資料庫。以發生在鼓浪嶼上現存8處紅色遺址的革命故事為藍本,廈門市委組織部、鼓浪嶼管委會、思明區委組織部、廈門廣電集團聯合攝制推出鼓浪嶼紅色記憶系列片《戰鼓逐浪》,系統梳理鼓浪嶼的紅色歷史脈絡,全面講述鼓浪嶼的紅色革命故事。 不僅島上的紅色歷史被全面喚醒、激活,散落在街巷里弄的紅色文化舊址還被串珠成鏈。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充分展示鼓浪嶼現有8個紅色遺址的革命故事,由市委組織部牽頭,市黨史辦、思明區委、鼓浪嶼管委會、市文旅局共同參與打造“鼓浪嶼紅色教育基地”,在傾力打造紅色主題教育展館的同時,積極打造7個紅色遺址打卡點。設計不同主題、不同時長、適合不同群體的“1+7”自助打卡線路,讓黨員群眾可以在鼓浪嶼重溫廈門光輝燦爛的紅色歷史,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 鼓浪嶼紅色打卡線路籌備期間,已經收到眾多機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的咨詢預約。“通過這次紅色之旅,我看到一個跟印象中不太一樣的鼓浪嶼,原來這里有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某國企黨支部負責人表示。 保護文化遺產 托起海上明珠 走進鼓浪嶼八卦樓,愛國華僑胡友義先生捐獻的管風琴莊嚴聳立,肅穆悠遠的聲音深深震撼在場每個人的心靈。 很難想象,30多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破敗。“翻修、保護八卦樓的過程中,當年的廈門市博物館館長龔潔為籌集經費傷透腦筋,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指示有關部門撥出30萬元資金,解了燃眉之急。”鼓浪嶼文化旅游發展中心副主任章維新表示。 秉承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鼓浪嶼立足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展示的高標準、嚴要求,全面強化文化、自然資源的整體保護和規范管理,并于2017年成功戴上“世界文化遺產”桂冠。 “大家可以通過照片感受鼓浪嶼申遺整治提升前后對比。”從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展廳墻壁上,講解員抽出一張張圖卡,上面是鼓浪嶼各地、各要素點整治提升前后同角度的對比組照。從早前的雜亂無章,到整治提升后的秩序井然,鼓浪嶼申遺之功,可見一斑。 陳列館所在的原鼓浪嶼英國領事館,此前長期用于鼓浪嶼管委會辦公,對面就是鼓浪嶼鋼琴碼頭。“申遺要求鼓浪嶼建設一座綜合展陳介紹全島歷史文化的場館,鼓浪嶼管委會考慮這里位置好、面積大,毅然決定搬遷辦公場所,在此建設歷史文化陳列館。”講解員介紹。 “學史明志,筑牢初心。這次走進鼓浪嶼,不僅讓我重溫廈門革命歷史和城市鄉愁,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更深刻的憧憬。”前來參觀學習的中新社記者李思源表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