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海滄區 > 海滄頻道 > 今日海滄 > 正文

揚名世界!廈門這個村的人身價大漲,200家直播…

2020-10-09 16:15:23? 作者: ? 來源: 社會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福建自古就是耕讀傳家之地。

在廈門海滄,耕讀文化歷經數百年而長盛不衰。

優良的家風,是真正的萬貫家財!

為了進一步弘揚耕讀文化、彰顯人文底色,

海滄區融媒體中心、海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袂推出

“萬貫家財”在海滄系列報道,

全面展現海滄本土的優良家風家訓,固本浚源,

激發廣大海滄人及海內外宗親的家國情懷,

更加熱愛海滄這片熱土。

    

最近一段時間

在海滄東孚街道的東埔社區

家家戶戶都在張羅著同一件事

↓↓↓

沒錯,他們都在

直播帶貨賣瑪瑙 

我太太每天下午都會在店里做直播,

這種模式如今在村里很流行。

今年以來,我們家直播帶貨的銷售額,

已經占到總銷售額的1/4。

——海滄瑪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志民 

“一部手機,一個直播間,

即可創造財富佳績”

受疫情影響

直播電商成了商業領域的焦點

目前東埔社區直播電商近200家

絕大多數從事瑪瑙帶貨 

在這個以張氏家族為主的廈門邊陲村落

與時俱進的步伐從未停歇

東埔張氏宗源所在地為河南固始縣,

唐末張氏遷徙到孚中央,

再到東埔開基,歷代以農耕為主。

由于地處偏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東埔都是周邊最窮的村莊。

東埔社區老人協會會長張德意回憶:

當年我們東埔村,窮得叮當響,

周邊村莊的女孩一聽說是介紹東埔的小伙子,

都嚇得把媒人拒之門外咯!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

因為一塊石頭、一次邂逅

改變了張氏家族乃至整個村莊的命運 

出租車載來的商機

東埔社區張武陽

曾是一名出租車司機

  

1992年4月的一天

他在機場附近拉到臺商郭武昶

當得知做瑪瑙生意的郭武昶

想在廈門選址辦廠時

張武陽便推薦他到家鄉投資

我們那邊人多地窮,只要有出路,大伙什么苦都肯吃!

郭武昶被張武陽的真誠打動

隨之來東埔考察

不久之后就在這里設廠

而張武陽和村里的年輕人

則成為他的幫手

兩年多后

由于經濟效益不好

郭武昶決定關閉工廠

張武陽敏銳地覺察到

村莊改變命運的時候到了!

他找來陳永委、張炳霖等人

籌資盤下了設備和廠房

在臺灣行家手中都難以為繼的企業

半路出家的東埔村民如何盤活?

換設備 

進口設備價格高,維護保養也不方便。

于是,他們與漳州龍海角美農機廠合作,

針對工藝開發新設備,

不僅價格便宜了2/3,對原材料的利用率也更高。 

找銷路 起初,他們用最笨的辦法走南闖北推銷,

“提著幾麻袋瑪瑙找市場”。

隨后,通過不斷參與投洽會、

文博會等展會,增加東埔瑪瑙的知名度。

2001年的“98”投洽會是東埔瑪瑙產業走向興盛的重要轉折點。

會議期間,東埔瑪瑙簽下了近2000萬訂單,第一次揚名世界。

  

需求的增加帶動工廠迅速的擴張,

東埔社區從原先的十多家到三四十家,

當地瑪瑙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張氏后生仔主動求變

張武陽開出租車載來的產業

讓東埔張氏乃至全社區都看到了希望

男女老幼積極投身其中 

上世紀90年代中期

在福州讀完大學的張志民

毅然決定回家做瑪瑙生意

創立“大富銘”品牌

成為東埔社區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

 

在張武陽會長等前輩的幫助下,

我很快熟悉了瑪瑙從原材料采購、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

彼時東埔瑪瑙產品

幾乎都以各式手鐲為主

薄利多銷,每年銷售額倒也可觀

但張武陽、張志民們

敏銳地覺察到這種模式不可持續

高端客制化

才是東埔瑪瑙未來應該走的路

于是他們主動放棄穩定的手鐲銷售

以壯士斷腕的勇氣

重新開辟精品瑪瑙雕刻業務

三顧茅廬找師傅、探索工作室合作模式、

收集市場需求、走遍大江南北尋買家

……

 

東埔張氏和外來創業者們

以一往無前的勇氣

不僅開創了“東埔致富奇跡”

更輻射周邊地區共同進步

形成頗具特色前店后廠經營模式

成為“先富帶動后富”的杰出代表

和一村一品先進典范  

“身價”漲了,家風不變

現在角美、龍海的女孩子聽說要嫁到東埔來,都很愿意呢! 

張德意笑著說

因為瑪瑙產業的興起

東埔人的“身價”今非昔比

年輕人勤勞致富

老年人安享晚年

 

雖然身價“漲”了

但東埔張氏仍然

遵從家風家訓

克勤克儉,恭謙待人

樹德堂

東埔張氏家廟樹德堂,建于明代,

它是凝聚族人的中心紐帶和祭祀及議事場所,

因歷史滄桑,屢有興廢,

最后重修于1944年(屋蓋重修)。

文革期間的1972年拆除改建為村部和大禮堂。

2010年冬重建。

  

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廢除,

各地紛紛廢私塾、辦學堂,

鑒于東埔張氏祠堂優雅的環境和辦學基礎,

辦起了“同安縣公立第一學堂”,

成為廈門歷史上第一座公立學堂。

如今在宗祠的梁柱上仍有“一舟舫航樹新人有術”之言,

昭示著這里曾建學堂。

祠堂前門之上高掛"張氏家廟"牌匾,

正門為"中憲大夫"牌匾,

祠堂龕上高掛"樹德堂"堂匾,

有歷代先賢"銅仁知府”"建安知縣"

"歲進士""父子選魁"”貢生""文魁"等匾額,

廳上有楹聯"堂勢尊嚴昭奕代祖功宗德,

孫文衍派承萬年春祀秋嘗"。

  

歷史上東埔張氏人才輩出,清朝康熙年間,

張志高、張應時父子在科場上雙雙中榜,

后來張應時跨海到臺灣府任職,

并在臺灣傳衍后裔,與東埔形成血脈之親。  

解放后,雖清貧困苦,東埔張氏也不忘克盡職守、奮發圖強,

為廈門經濟起飛熱心奉獻。改革開放后,

由張武陽將瑪瑙產業帶進東埔,

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詮釋了閩南人勤奮敢拼的精神。

東埔張氏家風家訓

  

耕讀為本,奇藝瑞祥。業大濟世,務小工商。

晨歌夜習,五畜圈養。三字經詠,千字文倡。

拾金不昧,勇為敢當。善和鄰里,攜手躬讓。

媳善婆明,夫妻互幫。 

文案/編輯:方銳

資料:東埔村

校對:彭建文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