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難,廈門欲這樣破
2020-07-16 20:40:44?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停車難,廈門欲這樣破 東南網7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楊珊珊)在廈門,找個停車位有多難?“開車五分鐘,停車半小時”,從部分廈門市民的吐槽中,或可窺得一二。隨著廈門機動車數量不斷攀升,停車難問題更加凸顯。 破解停車難,多年來廈門一直在探索更多更有效的辦法。6月30日,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就廈門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詢問,落實“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的戰略部署,再次聚焦停車難題,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 停車位缺口超52.4萬個 市民小葉到湖里金尚小區找朋友商討裝修事宜,前后繞了近半個小時,愣是沒找到車位。“小區里、道路邊都停滿了車。”他開玩笑說,作為一個吃喝玩樂的“廈門通”,竟被停車給難倒了。 被停車難倒并非個別人的感受。近年來,盡管廈門市配建停車泊位、路外公共停車泊位、道路停車泊位總數持續提升,但停車難,尤其是學校、商場、醫院附近,仍是“一位難求”。 廈門市建設局局長陳錦良在專題詢問上稱,廈門多年來持續加大停車設施建設力度,基本形成“以配建車位為主、路外公共停車位為輔、路內車位為補充”的停車位供應體系。近4年來,廈門建成約200個公共停車設施項目,新增路外公共停車泊位40041個。截至去年底,全市停車泊位86.1萬個,其中島內45.7萬個、島外40.4萬個。 但與此同時,至2020年2月,廈門市小汽車保有量138萬輛,增長較快,按當前城市停車泊位占機動車保有量最低比1∶1.1的要求,停車泊位缺口超過52.4萬個。其中,老城區、老舊小區停車泊位更是嚴重不足。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陳永茂表示,規劃先行,停車位的規劃要有超前意識,“不能按照現有小車數量規劃,要提前研判未來幾年的數量。要對商品房一戶1.2個車位配比和辦公樓100平方米一個車位的配比進行科學研究,調大配比,盡快扭轉‘舊賬未還、新賬又欠’的問題”。 盤活多種資源精準發力 緩解停車難,廈門率先采取的就是“開源”——“上天入地”,向上下要空間,千方百計增加停車位,尤其是在原有停車位規劃不足的老城區、醫院、學校、銀行等區域。 位于百家村路和深田路交叉口的鳳凰園公共停車庫,原是一處街心花園。市政部門利用地鐵1號線豎井施工場地,將它改造成半地下一層自走式停車庫,地面提升恢復成公園綠地。車庫不大,新增的122個停車位,卻為廈門市老城區、鬧市區解決停車難提供了成功案例,不僅緩解174醫院、廈門一中及周邊居民的停車難,還為市民保留了一處休閑活動場所。 類似這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暫無建設計劃的政府儲備用地、學校操場、公園綠地和城市邊角地,廈門近年來建設了一大批“短、平、快”的智慧停車樓、停車庫等公共停車場,快速增加公共停車位。同時,著眼長遠,注重利用有條件的地塊和空間建設長久的公共停車設施,特別是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合理布局。 據介紹,今年,廈門要啟動全市停車場“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編制,組織對建設項目停車設施配建標準評估、調整。今年省里下達的任務是新建路外公共停車泊位4000個,廈門要力爭計劃新建7000個。 不過,停車場不可能無限制地建,開源也要挖潛。陳錦良表示,廈門在大力建設停車場的同時,盤活既有停車泊位,鼓勵引導自用停車場或專用車位提供車位分時租賃、錯時停車。 “未來,不管你在廈門哪個區域,打開手機就可以查詢附近停車場是否有車位。”廈門市工信局局長吳新奎表示,工信局將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來更好地推動停車動態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配置,提高停車泊位的利用率。 “我們正從規劃角度千方百計增加停車位。”廈門市資源規劃局局長柯玉宗說,最新出臺的《廈門市建設項目停車設施配建標準》,與舊版相比,新版標準對建筑分類進一步細化,對不同建筑類型設置相應配建指標,同時確保普通商品房和安置房建設項目總停車車位數不低于一戶一車位標準,并明確規定新建住宅、商務辦公項目應增設一定比例的訪客車位,不得租售出去。 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停車場建設,新一輪基準地價更新和底價征收管理規定正在修訂中,鼓勵向地下要空間增設停車場。此次修訂,較大幅度下調單獨供地公共停車場地價,約為工業地價的60%,同時從原來的按建筑面積計收改為按用地面積計收,地下二層以下免地價。按此方法計算,地下停車場價格總體下降65%。 此外,廈門將分區域差異化設置停車場,執行差異化停車供給管理。如對老城區加大力度重點規劃建設,舊城改造地塊要求配建標準按高限配備,在滿足自身停車需求的同時,也滿足周邊區域的停車需求。 “總之,要全市統籌考慮,把有限資源用在刀刃上,對需求進行精準摸底、精準發力,合理布局。”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陳泰生認為,隨著島外大發展的加快推進,人流車流的匯集只是時間問題,停車場建設不能只放在解決問題上,還要著眼未來的避免問題。 “撬”動綠色出行 2017年64.5萬個、2018年78.5萬個、2019年86.1萬個……近三年來,廈門平均每年增加10萬余個停車位。但無論怎么建,依然跟不上機動車的增長速度。而錯時停車,看起來很美,但推進過程并不順利。廈門市建設局城市建設處處長鄒夢林坦言,有業主認為,讓外來車輛進入小區,不僅帶來安全隱患,延時停車也會給自己帶來不便。 作為多數城市的通病,如何解決停車難題,讓有限的停車資源發揮更大作用? “建設停車場,要結合土地、空間、交通等條件通盤考慮。”廈門市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有的老城區、老舊小區,即便有地可建停車場,也得考慮建設后會不會引起交通擁堵。該負責人認為,在停車位的數量和效益上不斷做加法并不是長久之計,同時應加大政策力度引導市民低碳出行,抑制購車欲望,實現社區停車需求的降溫減法更顯重要。 “建設停車場花費相對較大,在引導社會資本建設停車場方面,政府要給企業一定的定價自主權。”長期關注停車難題的福建聚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傅永濤認為,放開路外停車收費價格,平衡停車建設與經營成本,讓企業合理獲利,才能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停車市場,既可以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也可以引導市民轉變出行觀念。 “價格上漲后,車主有可能轉變出行方式,改坐地鐵、騎共享單車或步行。”他說,對占用公共資源的路內停車,還要進一步加大差異化價格調控力度和監管力度,“在停車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路內停車費比路外停車費高,路面停車費比地下停車費貴,可以減少占用路內資源,提升道路通行率,最終倒逼大家選擇綠色出行”。 多位代表也認為,應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設,“如果地鐵、公交、BRT非常方便了,自然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綠色出行,私家車的增速或將放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