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補齊短板 資源全民共享
2020-06-18 17:20:05?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如今,廈門已完整建立了“就業、就學、醫、食、住、行”等六件民生大事的城鄉一體化,越來越多的島內居民到島外工作創業、置業安家—— 補齊短板,資源全民共享 東南網6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陳挺 楊珊珊 蓋宣忠)自從女兒就讀北師大海滄附校后,對是否搬到廈門島內,他不再糾結了。“這里很美,生活方便,如今家門口又有名校可上,何必再勞心勞力呢!”他感慨道,隨著基礎設施跟配套服務不斷完善,島內外的差距越來越不明顯了。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廈門跨島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廈門始終把民生工程置于跨島發展戰略的大局中通盤考慮,扎實推進島內外教育、醫療、交通、市政等公共服務合理布局、提檔升級,推動優質資源向島外延伸、覆蓋,讓城市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市民。 如今的廈門,已實現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險全覆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城鄉全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標準全市統一,率先建立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公益服務實施同城同價,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域范圍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等,完整建立了“就業、就學、醫、食、住、行”等六件民生大事的城鄉一體化,越來越多的島內居民到島外工作創業、置業安家。 打通交通動脈 拉近島內外心理距離 居住在翔安的薛東榮,至今仍記得2003年第一次到翔安澳頭村的情形。從廈門本島坐上汽車,途經高集海堤,轉道同安,顛簸2個多小時才到達。如今,經由翔安隧道,驅車從島內到澳頭村,不過半個小時。 改變,得益于廈門不斷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 2002年以前,廈門僅有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兩個進出島通道。2002年跨島發展規劃提出后,廈門新建成集美大橋、杏林大橋與翔安隧道三條交通通道,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兩環八射”快速交通路網。這些島內外一體化的交通路網,將中心城區與島外城區緊密相連。 近年來,廈門持續推進島內外交通的發展建設。曾經因堵點多而被戲稱為“同擠路”的同集路,早已被全程幾乎無紅綠燈、下穿高架一路暢行的城市快速路所取代,島內和同安的車程也一舉提升到1個小時以內。 2017年12月31日,廈門地鐵1號線試運營,進一步縮短了島內外的距離感。 在廈門島內軟件園二期工作的袁女士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她每天坐公交車從海滄入島,為避免被堵在海滄大橋上,不得不提早一個小時起床擠公交。去年,廈門地鐵2號線通車,她上班一路通暢,只要半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隨著連接海滄區與廈門本島的跨海通道——第二西通道的全力建設,未來她從海滄到島內將多一種選擇。 3月20日上午,廈門地鐵3號線島內段(火車站—五緣灣)全線實現洞通。起于廈門火車站,止于翔安機場站,地鐵3號線將快速連接起廈門島內核心和未來島外的新機場片區。廈門第二東通道——翔安大橋正如火如荼建設中,建成之后,將進一步拉近本島和翔安區的時空距離,緩解目前翔安隧道的交通壓力,并為未來翔安新機場出行提供保障。 不斷舒展的交通路網骨架,不僅拉開城市框架,更從地理層面和心理層面上縮短島內外之間的距離。 布局名校跨島 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上月,反復確認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明年投用后,來自南平的紀先生決心將房子買在集美新城。 這是廈門外國語學校第三個校區,建成后將增加9360個學位。有別于合作校,這個校區屬于實質性校區,可與本部共享教育資源,也享有高中直升、外語類院校保送等優勢政策。紀先生認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島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推進名校跨島發展,是廈門推動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來,廈門在補齊教育發展短板上持續發力,加快推進“名校跨島”和島內“騰籠換鳳”調結構。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學校、廈門六中、科技中學和廈門市實驗小學紛紛“出島”,或和島外學校牽手,或在島外建設新校區,帶動輻射區域教育發展提升,六個行政區均高分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國家評估認定。廈門還通過推進教師交流,讓名師資源向島外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輻射等手段,推進廈門教育的均衡發展。 如今,島外老百姓也能享受到跟島內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2018年中考,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和科技中學翔安校區的錄取線都比很多人預料的高,前者的錄取線甚至沖到全市第四。 自2013年以來,廈門就開始在所有的公辦學校建設寬帶網絡“校校通”“班班通”。借助遠程網絡教學設備,同安區陽翟小學的教師遠在38公里之外,也能讓大山里同安區白交祠小學的學生傾聽音樂課里“海鷗的聲音”,在美術課上畫出心中的畫。偏遠山區和城區學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廈門變得輕而易舉。 “教育是事關民生的大事。”在長期與教育事業打交道的海滄區政協副主席陸曉紅看來,政府通過提升島外教育資源,抓住了吸附人口的“牛鼻子”。越來越多的人到島外工作創業、置業安家,島外人口增速大大超過島內。2018年島外人口首次超過島內,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廈門市教育局規劃處有關人員表示,廈門將持續開工建設補齊民生短板教育基礎設施項目,不斷提高全市公共教育服務供給能力。 補齊醫療短板 建設高水平健康之城 6月,在同安灣新城,一邊是無垠大海、藍天白云,另一邊是點綴在新城中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省重大、市重點民生工程建設項目——環東海域醫院就是其中之一。 門診綜合樓、醫技樓、住院樓、行政樓……走近環東海域醫院,未來將崛起的大型三甲醫院雛形已經形成。今年,醫院全面進入幕墻工程及精裝修階段,將推進凈化、醫用氣體、智能化等各醫療專項工程。建成后,不僅將極大提升同安灣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島外片區的醫療衛生水平,補齊島外醫療短板、加快健康廈門建設、打造區域醫療中心、助力建設高水平健康之城,還可輻射泉州、漳州等地區。 今年,廈門還將加快包括馬鑾灣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等島外醫療項目的建設。尤其是選址在集美新城的華西廈門醫院,通過和西部“雙一流”建設高校四川大學展開合作,將引進不少于5個四川大學附屬醫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打造區域性醫療高地和疑難重癥診療中心,通過高位嫁接,快速提升廈門醫療水平,推進醫療資源跨島發展。 “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島外各個區都將有獨立的、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機構,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廈門市衛健委主任姚冠華表示。 健康廈門,未來可期。近年來,一批醫療項目的均衡布局、持續優化,讓島內外醫療力量得到提升,廣大市民也從中獲得切實幸福感。去年,由廈門市政府與廈門大學攜手共建的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正式開業,這是廈門島外首個以三甲標準建設的非營利性公立醫院。 2017年8月,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開業,采取“市校合作、高位嫁接”的方式,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運營管理;2018年9月,由建發集團出資興辦的廈門弘愛醫院開業,定位三級非營利性綜合醫院;去年,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門眼科中心五緣院區開業運營……在島內,隨著島內東部區域人氣不斷聚集,一批優質醫療項目提前科學布局,進一步補短板。 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上,廈門正加快推進島內外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建設,讓越來越多的居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