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牢記囑托 氣勢如虹加速跨島發展
2020-06-18 17:10:0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接續奮斗,大氣魄大手筆推進“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 牢記囑托,氣勢如虹加速跨島發展 東南網6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潘抒捷 田圓 周思明)島內,島外。曾幾何時,一道碧藍的海灣成了廈門城市格局的天然分界線——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不平衡,經濟腹地空間偏小。 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這一戰略為破解城市發展難題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南。高擎藍圖,廈門探索實踐,從此豁然開朗,海闊天空。 城市,成型。如今的廈門已然從昔日的“海防小城”蝶變成“大廈之門”,且經濟高素質與城市高顏值齊頭并進,呈現了內外兼修的“強”而“美”。 加速挺進,不進則退。一個月前,一場“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推進會召開,明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接續奮斗,不斷續寫跨島發展的新篇章。當天,總投資約914億元,涵蓋產業、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的83個項目集體動工。 芒種至,盛夏始,鷺島內外一片熱火朝天。一種大干快上的如虹氣勢,為繼續推進跨島發展、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之城,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激情和動力。 大格局 發展藍圖從“紙上”落到“地上”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城市亦然,格局有多大,發展就有多快。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8年前。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來廈調研,創造性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重大戰略,精辟論述了“四個結合”的戰略思路——即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 跨島發展天地寬,一張藍圖擺在了廈門的眼前。18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戰略內涵和城市發展規律,將其作為推動廈門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一張藍圖干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如果以時間動態為橫軸、空間格局為縱軸來回溯,每一次戰略選擇都承上啟下,每一個跨島路徑都堅定清晰—— 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跨越式發展,建成連通島內外的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全面啟動島外重點片區建設,奠定了“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海灣型城市框架; 全面推進島內外一體化,“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建設島外新城,加快建設“一區三中心”,基本形成島內外一體化城市新格局; 大力建設“美麗廈門”,創新主體功能區建設,實施“多規合一”、社區治理等一系列改革創新,持續拓展“一島一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格局; 吹響“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的沖鋒號,主動對標先進城市,不斷自加壓力,謀劃提升一系列重大片區、重大項目,繼續向縱深推進跨島發展新城建設。 綱舉目張。從高空俯瞰,城市空間距離在縮短——大橋如長龍臥波,橫架海面,隧道穿行于海底,在島內外延伸。心理藩籬也在破除——老百姓關心的大事、身邊小事置于戰略大局中考慮,一幅幅以城興業、以產促城、產城融合發展的生動畫面接連鋪展。 秉要執本。廈門在這一進程中形成了城市格局跨島拓展、產業結構跨島優化、公共服務跨島覆蓋、人文內涵跨島提升、生態文明跨島建設的良好發展態勢。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建成區從18年前的94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398平方公里,城市空間不斷拉開;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8年前的52%提高到如今的89.2%,城市化進程走在全國前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8年前的648億元躍升到2019年的5995億元,城市綜合實力和區域輻射帶動力顯著提升。 敢突破 城市從“小而美”向“高大上”蝶變 面對時代的考題,在十余年征程里,廈門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中,廈門被譽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實現了城市美譽度和影響力的大飛躍。 廈門要有大氣魄大手筆,不能小富即安,才能發展再發展。面對更為嚴峻的發展形勢和更趨激烈的城市間競爭,唯有牢記囑托,加快推進“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才能跑好接力賽的這一棒。 建城如作畫,每一次落筆,墨濃墨淡足以決定其風格,如果沒有高水平的規劃,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提升和發展。廈門提出,要加強戰略謀劃,找準各區各新城指揮部各自的發展思路和路徑,真正使規劃成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成長坐標;要提升片區規劃,強化“集約高效、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等科學理念,真正使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成為精品力作;要優化管控標準,合理設置城市天際線、地上與地下空間等指標,真正讓城市既彰顯外在顏值又體現內在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縱深推進跨城發展,關鍵靠改革創新。廈門明確,進一步理順指揮部、區、市直各部門關系,優化完善對指揮部的基層減負等工作,讓指揮部集中精力抓項目、促發展;要健全和完善“1+3+1”決策推進機制,簡化決策流程,提高審批效率;要深化放權改革,設立權力下放清單并定期動態調整,切實提高各區各指揮部的項目話語權、主導權。 項目是戰略的載體,沒有項目,謀劃就是無根之水。廈門計劃通過每月舉辦一次集中簽約、每季度組織一次集中開工、每半年開展一次“三高”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晾曬,全力加快項目進度;要狠抓大招商、招大商,千方百計提高落地率,真正轉為發展動能;要提升招商能級,著力引進旗艦型企業,達到“引進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果。 新的藍圖已繪就。堅持目標導向,廈門將力爭到2022年,島內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省全國領先,建成區域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區域金融中心的聚集區、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標桿區;島外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超55%,新城片區迅速崛起、功能品質比肩島內;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全面躍升,為加快建設“兩高兩化”之城打下堅實基礎。 再出發 實現城市品質與居民幸福感雙提升 “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廈門市加快推進“島內大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在已成立3個指揮部、2個專項工作組的基礎上,新成立8個片區指揮部分別負責片區類項目,7個專項工作組負責領域類項目。市指揮部吹哨,區里主動報到。東坪山違建專項整治已順利完成,進入發展提升階段;筼筜湖片區提升總體設想已提出,愛心公園建設正向社會征詢意見建議;湖濱片區出臺改造規劃方案,圍繞十個“最”描繪湖濱片區改造提升后的美好明天;中山路片區正按照精致、精細、精彩的目標,著力將片區打造成為富有歷史底蘊、引領未來消費的歷史人文街區。島內兩區圍繞城市更新、全面拓展空間、提升產業、優化功能、改善民生等,推動各項工作從熱身轉入奔跑。 作為成熟建成區,島內已不是一張白紙,發展空間不足是最大的矛盾。本島通過推進舊城舊村改造,在城市有機更新中帶動產業項目落地,著力提升產業能級。特區發祥地湖里,迅速奏響“東進序曲”,本島東部11個村即將華麗變身。思明突出精耕新作、內外兼修,以5G、區塊鏈、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為引領,引入培育一大批三高企業,把有限產業空間種成經濟高產田,全力破解“思明之問”。 從思明到湖里,抓好教育、健康、交通、市政提升和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建設“愛心廈門”、提高生態建設水平等同步實施,既滿足了廣大市民的需求,又留住了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實現了城市品質與居民幸福感雙提升。 按照“一年有突破、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的目標,島外推動新機場、高鐵、軌道交通等重大交通樞紐;平板顯示、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一雙外”島外校區、三甲醫院、“一場兩館”等優質資源加速向島外布局—— 不久前,神州數碼首個基于鯤鵬處理器的自主品牌服務器和PC生產基地——神州鯤泰廈門生產基地在集美區國投安仁產業園正式落成投產,加速廈門打造“服務器之都”的步伐。備受關注的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用地也落戶該區,預計明年下半年竣工,各項建設正在倒排工期全速推進。 日前召開的廈門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上,落地海滄的8個生物醫藥產業相關項目以電子簽約方式集中簽約。該區第一時間發布《廈門生物醫藥港產業發展規劃》,以清晰的戰略思維、精準的發展路徑,再次吹響產業發展的沖鋒號角。 作為廈門跨島發展主戰場之一的翔安區,全市8個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有5個在此。2條地鐵線進入翔安,新機場建設如火如荼,東部體育會展新城建設重任在肩,環東海域濱海浪漫線建設事關旅游、會展、體育、文創等多領域第三產業高質量發展。 紅星控股集團旗下歐麗洛雅和愛琴海兩大商業綜合體落地環東海域同安新城,同安的商業環境正逐漸向高品質邁進。預計到2023年,這兩大高端商業項目建成開業后,島外居民的消費品質可望實現質的提升。 如今,四個島外城市次中心——海滄新城、集美新城、同安新城、環東海域新城建設全面提速,廈門新機場、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等八大片區成為經濟強勁發展的新增長點。 路不行不至,事不為不成,當下,廈門正用“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慢不得、一刻也耽誤不得”的精神和氣勢,繼續朝著“兩高兩化”的城市目標昂首邁進。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