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江頭:敬老助老 小小面館溫情無限
2020-06-15 23:54:5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代凡凱的日歷上記著不少老人的生日。東南網記者 鄒玒 攝 東南網6月15日訊(本網記者 鄒玒 通訊員 張清芳)湯汩汩地冒著熱氣,面在鍋里煮熟后,配上雞蛋、韭菜等配菜,端上桌的長壽面一口味道很“閩南”。 做面的老板,卻不是閩南人。2013年,來自陜西的代凡凱辭去廈門知名酒店的廚師工作,來到江頭街道祥店社區,開了一家秦面堂面館。7年間,在這條街上,來來往往的居民、食客,有不少成了他的老朋友。 2016年起,代凡凱開始為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一碗長壽面。煎一個圓圓的荷包蛋,切一些韭菜,象征圓滿、長久,也是代凡凱對社區老人的深深祝福。 為社區百余名老人準備長壽面 西北的面講究筋道,越有嚼勁越好,面多料少,年輕人吃得多。但閩南人喜歡吃的面則不然,軟軟的口感,尤其是老人,更是要煮得透一些,配上輔料,才有滋味。 因此,代凡凱總會做兩種面。一種是保持西北特色的筋道面條,還有一種就是軟軟的細面,便于咀嚼和消化。做了幾年的長壽面,可供選擇的輔料也越來越多。“荷包蛋要煎得圓圓的,寓意團圓,韭菜切得細一點,象征長長久久,還有老人喜歡加的豆腐、青菜等等。”代凡凱說,自己會讓老人選需要的輔料,全部也都免費。 “我來廈門二十多年了,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代凡凱說,自己的父母在陜西老家,能服務社區的老人,將正能量傳遞出去,也算是對父母遙遠的牽掛。 在代凡凱的店里,有一本臺歷,上面記錄著社區百余位60歲以上老人的生日、電話,每年換日歷的時候,代凡凱就將日歷上的名單謄抄一遍。名字越來越多,他也總是及時更新“數據庫”,并每天看日歷,給過生日的人打電話、發信息。 “你不用打電話,我生日的時候肯定會過來。”有老人心疼代凡凱,在忙生意的時候還得把大家的生日記在心里,開玩笑似地跟他說。但是,代凡凱卻不這么認為,“我還是要打電話或者發短信,邀請老人家過來,這樣給人的感覺會更尊重些。”有老人帶著身份證來吃面,讓他看身份證,他也總是擺手拒絕:“這是一份祝福,不能讓它變了味。” 誠信經營讓面館充滿溫暖 “您別坐塑料的椅子,我給您拿一個木凳,您坐得穩一些。”昨日,在秦面堂里,有老人就近坐下,代凡凱連忙為她端來一張木凳。“老人來我們店里,我們就要保證他們的安全。”代凡凱表示,希望多一點細心,讓大家能在面館感受到更多溫暖。 “做生意求財,但德更重要,有德才有財。”這是代凡凱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代凡凱會用面條跳繩,會用面條做出“飛虹流彩”,但對于祥店社區的居民來說,誠以待人、踏實穩重,是更為中肯的評價。 2006年,代凡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今的他是祥店社區非公第二聯合黨支部書記。“祥店社區以‘誠信’聞名,作為一名黨員,我更要以身作則。”有人吃完面,轉身就走,手機、錢包甚至書包都會落在店里。有一回,一個小姑娘落下了東西,幾天后才發現,回來尋找時已經不抱希望,但代凡凱馬上就將東西歸還,讓小姑娘十分感動。 作為一名黨員,代凡凱更是身體力行地傳播正能量。在店里有一個書報欄,垃圾分類、文明創建等資料一應俱全。顧客在等待面食制作的過程中就可以翻看,將知識潛移默化地牢記。 代凡凱的日歷上,名字越來越多。“每多一個人,就代表著多一個朋友。”代凡凱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到“愛心”的行列,“其實很簡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務他人,快樂自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