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江社區:搭建代表選民“連心橋”
2020-05-21 10:18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潯江社區:搭建代表選民“連心橋” 社區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活動站實現居民與代表“零距離”見面交流 圖一:清風池水體公園。 “我在這里生活了六十幾年,看著清風池從活水變臭水塘,又變回了清澈的水池,現在每天從旁邊走過,心情都特別好。”家住祠后路的陳縵云,對周邊環境的變化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 臭水塘變成水體公園、環境提升帶動旅游產業……近年來,嘉庚故里潯江社區不斷煥發出新風貌,社區居民反映的一樁樁問題訴求得到有效落實,這背后離不開人大代表的努力推動。 設立代表聯絡點 搭建聯系群眾橋梁 在潯江社區居委會一樓大廳進門處,“傾聽民意,為民解憂”八個大字格外醒目。對社區的選民群眾而言,“有難事不妨走進社區找人大代表說說”已經深入人心。 為搭建選民與轄區代表見面的載體,集美區人大常委會在社區設立了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活動站,由省、市各一名代表和兩名區代表每個月定期到活動站“輪值”,接待選民來訪,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 社區不僅為活動站開辟了專門的場所,還聘任了三名義務“聯絡員”,方便居民與代表“零距離”見面交流。“我們希望把這里打造成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橋梁、服務群眾的窗口,更好地為社區治理提升發揮作用。”潯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宋寶玲表示。 圖二:大社“網紅打卡”點。 “復原”學村風貌 旅游環境優化提升 潯江社區人文底蘊深厚,集美學村、龍舟池、鰲園、嘉庚故居等風景名勝每年吸引上百萬游人紛至沓來。位于龍舟池南岸的臨時建筑——集美旅游商城,20余年來影響了學村周邊的景觀。 響應選民呼聲,區人大代表快速作為,實地調研提出整改建議。2017年,集美街道聯合執法部門完成了商城的拆除工作,恢復“面海無塞”的美景。經人大代表建議,拆除后的地塊變成了綠地公園,學村的自然美景與人文景觀更加有機地融為一體。 旅游環境提升了,如何讓居民從中受益。社區多次組織人大代表視察調研,為社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出謀劃策。“修繕復原僑樓”“引入藝術家工作室”……經過多方調研,代表們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目前,大社文創旅游街區已成為游客打卡的“網紅地”,吸引43名駐地藝術家設立工作室13間,為居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圖三:改造后的宗祠廣場。(本組攝影 郭妮妮) 改善居住環境 故里老街展新顏 “以前宗祠邊很多擺攤賣魚賣海蠣的,垃圾亂堆、污水橫流,到了夏天就臭烘烘的,容易滋生蚊蟲。”宗祠附近的住戶周桂香回憶說。在人大代表實地調研推動下,菜市場建起來了,小攤小販有了經營場所,廣場也修建一新,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老舊城區小街小巷多,存在治安、消防的“盲區”。為消除長期以來居民擔憂的治安、消防隱患,人大代表提出建議,成立社區義務巡邏隊,全天24小時輪值巡邏。巡邏隊成立多年來,轄區偷盜、詐騙案件顯著減少,幾次火情隱患也被及時消除。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巡邏隊也成為社區居民生命安全的“守門員”。(記者:郭妮妮 來源:集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