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思明區:近鄰守望 開拓基層治理新天地
2020-04-23 14:00:42? ? 來源: 責任編輯: 盧超穎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4月23日訊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以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創新探索“近鄰”模式,讓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成為觸手可及的生動現實。 “近鄰”文化育“近鄰”模式 1985年至198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居住在思明區深田社區圖強小區,留下了手書“遠親不如近鄰”賀年卡寄贈鄰居的佳話。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中心城區,思明區經濟總量約占全市1/3,常住人口超過100萬,人口密度高于新加坡。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商住樓群大量興起,新居民持續涌入,住平房變成住樓房、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傳統互幫互助的鄰里溫度在“鋼鐵叢林”里日漸冷卻,組織碎片化、人際陌生化等特征日益凸顯,對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帶來了嚴峻挑戰。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我們大力弘揚“遠親不如近鄰”文化,積極提倡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困難有人幫、鄰里一家親,并將其推廣到社會治理全域,形成“近鄰”模式。該模式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以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目標,把群眾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實現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就地就近融合共建、聯動共治、資源共享,打通黨群聯系“最后一米”,讓城市治理變得更貼近實際、更富有效率、更具有人情味。 “千百萬”群眾工作法生動實踐“近鄰”模式 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思明區“近鄰”模式的應用,在社區中率先取得突破。在社區實踐中,我們進一步總結形成了“千百萬”群眾工作法,即“千戶訪、百事幫、萬家和”。 “千戶訪”,就是通過社區工作者柔性的情感式入戶、常態的串門式入戶、精準的分類式入戶,密切黨群聯系,推動供需對接;“百事幫”,就是通過黨員帶頭組建小區內的各類服務隊伍,帶動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形成新型熟人社區;“萬家和”,就是以小區黨組織為依托,搭設多元化糾紛調解平臺,做到矛盾糾紛就地就近化解,問題隱患盡早盡快消除。 以思明區開元街道為例,自“千百萬”群眾工作法推行以來,社區工作者年均入戶600余次,收集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民情清單逾39000條;建立“百事幫”隊伍42支,解決群眾需求事項3162件;建立“萬家和”平臺36個,化解矛盾糾紛107件,群眾對組織的歸屬感、認同感進一步增強,黨群互動密切、鄰里友愛團結、家園溫馨和諧的新型社區風尚不斷鞏固。 “近鄰”模式在其它領域的應用同樣取得了積極進展。我們結合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推進,促進各領域黨組織之間互聯互動、齊抓共管、就近共建。比如,在新興領域黨建工作中,我們引導17個區直部門認領31個“上樓”服務項目;建立了全省首個互聯網行業聯合黨委、全市首個樓宇黨建聯盟、首個黨建公益聯盟圈等區域性、兼合式黨組織,有力促進了行業資源整合、健康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