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主題創作作品選登(九)
2020-04-07 15:01:51?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圖:《一切OK》(黃少毅 攝) 在中共集美區委宣傳部、集美區文旅局、集美區教育局和集美區文聯的指導下,區文藝工作者和中小學師生積極行動起來,參與疫情防控主題創作,宣傳防護知識,致敬逆行的勇士,弘揚正能量。 復工啦,我們快樂無比 汪志 “公司各位員工:鑒于本市疫情有所緩解,我公司已具備復工條件,現經公司研究決定三月一日復工……”這是一周前,公司釘釘工作群發布的復工生產通知,瞬間群里像炸了鍋一樣,“終于復工了,等得花兒快謝了。”“太好了,我們又可以快樂地上班工作了。”“這一個多月窩在家,吃了睡,睡了吃,病都憋出來了,還是上班好!”看著工友們一個接一個的如潮帖子,我也樂開了花,其實,先前工作群里每天都有員工在詢問啥時候復工,公司回復等候通知,如今復工了,“工廠就是我的家”的員工們,哪有不高興的。 我所在的公司由于連水線生產要求,一年365天從不停產,可春節前的嚴重疫情,迫不得已停產。我是公司一個下屬車間的安全員,記得全面停產剛幾天,昔日倒班的員工就有人在車間微信群里說,難得今年春節期間不上班,過了個快樂團圓年。可正月初七以后,就不斷有員工在群里“抱怨”,說上班習慣了,機器轟鳴聲聽慣了,乍一停產不上班,心里反而不踏實,生活節奏也被打亂了。 的確,人活著就是為了工作,盡綿薄之力為家庭負責,為國家多做貢獻,如今疫情快結束了,復工開始,又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了,這多好呀。這不,公司復工通知發布后,我們一方面電話通知所有員工,另一方面組織就近的員工前來車間清理衛生,防疫消毒。一個多月沒生產了,機器設備上全是灰塵,還有的有生銹跡象了,好在大家復工情緒高漲,各司其職,加班加點,工廠環境面貌又煥然一新了。 而復工第一天,公司別出心裁地在釘釘群里搞了一個“疫情復工后第一天想說的話”,原來估計會冷場,想不到發言者踴躍。“復工啦!今年的這句‘開工大吉’來得雖然晚了些,但終歸是來了。”“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啦,希望今年接下來都能順順利利呀!”“正式復工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復工第一天,總覺得自己各種不適,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口罩戴著悶傻了,還是旁邊窗戶開著被風吹傻了。” 這幾天,朋友圈也滿是復工的喜人消息,上班的人越來越多,而暖人的故事也不少。工程技術部的老馬,每年春節都要回湖北十堰老家探望妻兒和父母,本來他今年買好了臘月二十八的火車票,可為了節后不給企業復工添麻煩,臘月二十七退了票,企業停產后他一個人住在單身宿舍,他說,等疫情結束,安全了,他再抽空回去看望。企業復工后他晝夜奮戰在生產一線。 復工后的公司,大門口兩側檢測登記體溫。進入公司后,所有人都必須佩戴口罩進入,對于戴口罩上班還是稍稍有點不習慣,不過為了健康安全,所有人都嚴格按照要求執行。每層樓,每個崗位都張貼消毒檢查記錄,洗手臺張貼如何正確洗手的方法,各項防控措施做得很嚴格。除了防控措施之外,復工當天還讓我感動的一件事兒是,公司門口懸掛了“不裁員、不拖欠工資、不降低經營目標”橫幅標語。對于我們生產制造型企業,這次疫情,對于公司的損失是很大的,公司領導的橫幅承諾,是在給所有員工吃定心丸。公司不會讓任何一名員工失業,會盡全力讓所有員工的生活不受影響。相信所有復工的員工都感受到公司的溫暖和愛,也相信,我們所有人,會在公司領導的帶領下,所有人一起努力、加油,戰勝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完成任務,實現公司的經營目標。 復工第一天,公司在職工食堂為廣大員工準備了好多可口的飯菜,并一人一桌保持一定距離。員工小麗說:“我最喜歡吃水芹菜餡的餃子,我媽包得特別好吃。”公司辦公室主任大剛說:“我爸做紅燒肉那是一絕,可天天吃就膩了。”坐在一旁的公司王總插話道:“我拿手炒土豆,老婆孩子永遠吃不夠。”一旁的我瞪大眼睛不解地問:“王總,您拿手炒土豆,那不燙手嗎?”瞬間,就餐的人都笑噴了! 其實,雖然復工就要面對利息、貨款、工資、固定支出等各種問題,但是,企業只要動起來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機會破局,最后,引用一句有力量感的鼓勵:縱然此時,也要繼續。 健康是最大的幸運 徐雙福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恐怕誰也沒有想到來得這樣突然,這么的迅速,感覺是在瞬間就到了我們的身邊,還沒等回過神來,就得去面對接受,好像是一夜之間,生活就變了個模樣,一下子被疫情堵在了自己家里,每天看到最多的是疫情報告,對病毒的分析。接著就是微信里關于病毒的是是非非,慢慢地,看著看著就不想再看了,還是回到自己的思維中,不然,沒被病毒打倒卻被謠言致殘了。每一次災難來臨,總是有一些人看熱鬧還嫌事小,在這里添油加醋,憑空想象,捏造一些東西來博得人們的關注,讓人憤怒,讓人唾棄。 人生無常,今年是更加的無常,做夢也沒有想到有史以來超長假期就這么來了,來得這么突然又這么自然,來得不是讓人欣喜若狂而是郁悶至極。當讓人睡到地老天荒時,不知道什么是好了, 什么是茫然一片。平時,抱怨社會,抱怨不公,好像就他有抱怨不完的理由,再看看那些披掛上陣成為“戰士”的白衣天使,你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在一些微信群里聊天時,我說道:“你即便有天大的委屈和本事,今天,你去武漢救兩位病人,你就是偉大的,危難之時,讓你在家里待著,你就別有那么多的抱怨,這些醫務人員的辛勞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精神與身體的勞頓承受著雙重壓力,我們還有什么資格抱怨。”與一位生活在深山里的朋友聊天,他信心滿滿地告訴我:“我們這里是世外桃源,不會有問題的。”沒幾天,他們那里就確診了十來例,一下子跟其他人一樣,足不出戶,老老實實地回到了家里,病毒蔓延之下,哪有什么凈土。所以,疫情面前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在不被人類認知和掌握的病毒中,人類是脆弱的,而且,弱不禁風,在病毒快速傳播面前,人沒有了以往的威風凜凜。 我們總是想明天干什么,今天干不完的事還有明天,有時候真沒有明天,人生真的等不起。公交沒了,高速封了,飛機停了,處處嚴防死守,你還能到什么地方去,外面的風景再怎么美麗,此時只是一種奢望。有的人講,等疫情過去了我第一件事干什么再干什么,等疫情過去你也干不了什么,只是回到了原來的常態,因為,人總是在得不到的時候才在渴望,在異想天開,要不就不會因食野生動物給自己挖了個這么大的坑,一座城市里的個別人打了個噴嚏,全世界的人戴上了口罩,誰承想,口罩成了緊缺商品,就連口罩自己也沒想到,今生能如此地受人愛戴,身價一夜之間翻了幾番,稀里糊涂地被推到了巔峰。 一場疫情洗禮了人的心靈,疫情面前我們只是病毒的侵害者,嘴不再硬,腿不再快,眼界不再開闊,斗室里鬧心踱步,想著哪一天能跟往常一樣,這是人最本真的心情。透過災難看到了家國情懷,看到了國家力量,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看到了人的善良,人們比往常客氣了,沒有了親近卻熱情了許多,有了幫別人的心動。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熠熠生輝,看到了醫務人員的勇敢無畏,看到了普普通通的志愿者的無私奉獻,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同時又在反思,我們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不要盲目自大,在自然災害與天災人禍面前人類是渺小的。珍惜安寧的生活,愛這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民族,呵護環境,與其他動物共存,不要把事情推到明天,將一切在今天完成。 在生死面前,世間沒什么大事,能健康簡單地生活就是恩澤,就是最大的幸運。 宅家讀書 找回寧靜 郭華悅 這些天來,出于抗疫的需要,大多時間都宅在家里頭。空閑的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于是,許多平日里沒空讀的書,也終于不再蒙塵。于我而言,這段抗疫的日子,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書,一個是靜。 這倆字,其實是一回事。在我看來,如今是個特別適合讀書的時候。春暖花開,一個人,一本書,一盞茶,足矣。 而這樣的讀書時光,便是靜的來源。 每個人看書的目的,大概都不盡相同。可對我來說,讀書的目的就是寧靜。當我會拿起書的時候,多數都是心浮氣躁的時候。覺得煩了,思緒紛擾,難以理清,于是就會拿起手邊的書,慢慢翻,慢慢看。一開始,或許心浮氣躁,但漸漸地,那些鉛印的字仿佛有一股魔力,總能讓人的心緒,歸于平靜。 而這種平靜,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平日里,你習慣戴著面具做人。人前活絡,人后落寞。時間一久,恐怕連自己都記不得,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模樣。?漸漸失去自我,習慣以別人期待的方式和面目出現,于是在自我之外,總會因世俗眼光,而多出一個虛假的自己。 而看書,是為數不多的,不需要戴著面具的時光。你面對的,是古往今來的人,所留下的文字。面對這些文字的時候,是不需要你去迎合,也犯不著懷有戒心。此時的你,卸下了心防和面具,用本心來品讀手中的書。任何一縷細微的感受,都是發自內心的真實體會,都來自內心深處蒙塵已久的自我。 也唯有在這樣的時刻,那個幾乎被自己遺忘的自我,才會重新浮出水面,為自己所察覺。做多了不由心的事,再次與本心重逢,這樣的欣喜往往是難以言喻的。你會驚覺,原來自己也曾有率直而純真的初心,只不過后來,漸漸蒙了塵。 放下心防,找回寧靜,邂逅本心,這是獲得幸福感的必經之路。唯有在寧靜中,我們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適合自己的;哪些是不好的,不適合自己的。此時此刻,我們做出的決定,才是出自本心,能為自己獲得幸福的。 書,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一本字里行間,都蕩漾著寧靜氣息的書,就能讓人的心徹底平靜。而當心靜了,這世界也就靜了;當你覺得美好了,透過你的眼睛,這世界也是美好的。 這么一來,宅在家中的時光,非但不再煩躁,反而更顯安寧與充實。 心中有信念方能戰勝疫情 汪秀紅 陽臺有一株月季花,每年花期如約在1月前后結束。因西北風剛過氣溫驟降,我修剪好枝條,期待月季春來再發芽。養在陽臺的花,不能隨它盡情生長。然而,去年入冬修剪之后,溫度一直低不下去,就像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措手不及。修剪后的枝丫居然又長新芽,三個花蕾含苞待放。此時的我,卻無暇顧及花,因為我和兒子被這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計劃。 原本,我和兒子定了1月25日至1月30日的印度旅行。但因為途經深圳和香港才能抵達目的地,兒子決心要退,但旅行社說國家還沒出臺政策,境外酒店都是提前訂的,2萬多元的旅行費只能退200元。無奈,母子倆只好包得嚴嚴實實,帶上各種消毒用品出去旅行。 后來,1月30日回國之后因疫情加重,母子倆貓在家里不敢再出門。然而禍不單行,兒子開始了每天腹瀉、干咳、打噴嚏、流鼻涕,讓我這個母親每天都如坐針氈。我只好將兒子包得像棉花糖一樣,讓他到醫院檢查——CT肺部、咽拭子采集以及化驗糞便。幸好診斷結果并非感染新冠肺炎,而是吃壞肚子,但單位卻不讓他上班了,必須在家隔離14天以上…… 兒子和陽臺的月季花一樣,有點憔悴。月季花在2月初綻放,花骨朵外皮冷得泛紫,像大冬天凍傷的手指頭。但花還是盛開了,外皮慢慢被撕裂,然后轟然炸開。是什么力量讓它盛開呢?是過早暖和的春天嗎,還是明媚的陽光照開的?今天數,一朵,隔天數,兩朵,半個月后,五朵花全開了。這五朵花,從2019年12月開到了2020年的2月底,好像和春節接壤,以一種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精神,詮釋著生命的奇跡! 當我看到鐘院士等白衣戰士馳援湖北的新聞,心頭的微光連成一片,這些白衣戰士照亮整個湖北省,也溫暖了整個中國。在病毒面前,那些醫護人員、那些康復者、那些喊著“和武漢同在”的人們,每個人都是一份助力,就像許多城市相繼開放的公園萬物復蘇的春光里,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的勃勃生機。平日普通人再平凡不過,而在災難面前,普通人卻呈現出英雄的一面。疫情發生后,我從新聞中看到許多醫護人員身上閃現英雄的光芒。那被口罩勒出的凹痕,那反復進出重癥病房被消毒水浸泡脫皮的雙手,那和死神搶生命的繁忙身影,都向我們傳遞出抗疫之戰最前線的驚險,讓人為之動容落淚。危重病人雖是受害者,但也是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難以忘卻危重病人在垂危之際,用盡全部氣力寫下遺體捐國的心愿。是的,大愛無疆,與疫情做斗爭,離不開醫者和患者,也離不開許多普通人的奉獻。甚至,許多患者死亡后就近火化,親人們還來不及和他們告別就已灰飛煙滅。 這是怎樣的一個春節?我每日眼眶都含淚,因為兒子上不了班,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打破原本的平靜,因為各種有關死亡的新聞充斥耳邊。我和兒子被困屋中,總是在試圖突圍,以一己之力想幫助改變什么!可我們不是醫生護士警察,什么都做不了。關在屋子除了心焦,就覺得自己是廢人,宅在家里40天過去了。幸好有盛放的月季花在家陪伴,希望人間的四月天快快到來,天氣暖和時疫情盡快潰散。我們依舊勇往直前,心中有信念,才是戰勝疫情的制勝法寶! 走進四月(外一篇) 李安寧 走著走著,桃花看淡風云,靜靜謝了,梨花遠嫁了南山;櫻花還是那么冰清玉潔,不食人間煙火,輕輕露了下頭,便駕云西去;油菜花有點瘋瘋癲癲,一口金色的大鍋,把春天煮得咕咕作響,有聲有色;杜鵑花終于厚積薄發,一夜紅遍了滿山。 走著走著,黑白紛爭終于停息,時光天平趨向平衡,左邊掛著白天,右邊掛著黑夜;白天用來醞釀父親的農事,黑夜用來醞釀村姑娘的愛情,母親走在中間,彎彎曲曲在鄉間阡陌。 走著走著,春天褪盡了先有的青澀和懵懂,幾場酣暢淋漓的雨,催出一顆沉甸甸、飽滿的心。 走著走著,走進了四月,走進了一條江南煙雨小巷;巷子那頭,陣風徐來,隱隱有夏的氣息、成長的聲音。 清明雨 像一顆又一顆的珍珠,在玉盤上飛濺,在草尖上打滾,在葉片上舞蹈,把萬物每一寸肌膚按摩得舒舒服服;又像是一串串跳動著的音符,聯合彈奏著一首春之曲。 大地沉醉了,莊稼沉醉了。 春雨貴如油。父親舒展了緊皺的眉頭,小麥開始主宰整個田野;小溪流出內心柔軟,幾聲蟲鳴,悄悄地講述著泥土深處的童話。一切多么美好。 猛然,我也奔跑到雨中,想做一滴清明雨,用溫潤、干凈、清澈、透明,澆灌生命之花,催生一個嶄新世界。 找春天 集美小學二年7班 晏子義 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我們全家騎上自行車,奔向環繞集美湖的環湖公園,去尋找我們久違的春天! 春天像位久盼的朋友,望眼欲穿,姍姍來遲。我們仔細地找哇,找哇! 封閉的公園大門徹底敞開了,那是春天的開機吧? 陽光灑落在蔚藍的集美湖面,那是春天的滴滴吧? 疫情防控廣播換成流行歌曲,那是春天的抖音吧? 喜笑顏開的游人接踵而至,那是春天的美團吧? 春天來了!我們擁抱了她,我們親吻了她,我們愛上了她。她在騎行的山地車上飛馳,她在歡欣游人的臉頰嬉戲,她在為戰勝疫情的白衣衛士而歡呼……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