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閣小區:“三微”新模式助力微型小區治理
2020-01-08 15:46:23? ? 來源: 殿前街道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黨建微創新 民生微實事 小區微提升 “三微”新模式助力微型小區治理 長樂社區永樂閣小區 改造前 改造后 【小區名片】 永樂閣小區屬于典型的微型小區,共有60戶278人,其中業主自住17戶,出租43戶,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各占一半。小區規模小,黨員人數不足,在社區指導下,成立了欣家園聯合黨支部,小區黨員劉淑真擔任欣家園聯合黨支部書記。小區業委會于2019年4月20日完成換屆,由欣家園聯合黨支部書記劉淑真擔任業委會主任,實現了一肩挑,業委會成員中有3名黨員,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一直以來,小區堅持以黨建引領為突破口,以居民反映的焦點問題為切入口,如小區設施老化、綠化缺失、物業缺位等,大力推動黨建微創新、民生微實事、小區微提升“三微”治理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黨員積極參與,居民爭當小區治理局內人的好局面。 【經驗做法】 一、黨建微創新,讓紅色力量強起來。 作為一個微型小區,規模小、人口少、資源缺成為小區治理的幾個短板。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讓小區有序運轉成為社區、小區一直在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大力推動小區黨建工作,并在微創新方面積極探索實踐,推進和諧小區建設。 一是探索“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式。由于小區規模小、人口少等客觀原因,小區內公建配套明顯不足,組織建設也相對薄弱,為此,我們積極推動支部建在小區上,面對黨員不足的實際情況,成立了聯合黨支部,堅持“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鮮明旗幟”的工作理念,主動介入小區的矛盾糾紛問題,并通過成立黨群聯席會的形式廣邀居民參與,積極協調小區各方組織,整合內外資源,以提升小區居民安全感為著力點,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區治理體系。在新一屆業委會換屆中,支部挖掘發動黨員業主參與選舉,發動群眾為黨員業主投票,在社區黨委的指導下開展了各類活動,讓黨員“亮”出身份、服務居民、建設小區,形成了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位一體”模式,發揮了巨大的集聚效應。 二是創新“一核多元”的治理體系。我們從“優化服務、提升品質、打造特色”三個方面出發,進一步強化小區黨支部“1”核心的引領作用,明確小區黨支部對小區各項工作的領導。健全小區黨支部領導小區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制度,建立小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議事決策制度,對涉及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組織,專項維修資金籌集使用等重大事項,組織有關方面按法律規定程序議決,推動黨的領導在居民小區具體化。同時強化小區黨組織對小區內各類組織、社會力量的領導,推動群策群力共同參與小區治理,不僅嘗試把支部建在小區里、接待室設在居民中,還通過“時間互助銀行”宣揚鄰里互助,建立和諧鄰里關系。 三是強化“深度融合”的建設格局。我們不斷強化小區黨組織建設和覆蓋,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推動黨支部與業委會深度融合,欣家園聯合黨支部書記劉淑真擔任業委會主任,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業委會成員中黨員占比過半,成為“紅色業委會”。建立一系列制度引導業主委員會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接受全體業主的監督,對其活動中出現的違規行為要及時制止并限期整改,確保業主委員會正常有序運行,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二、民生微實事,讓小區居民樂起來。 我們以民生微實事作為黨支部、業委會服務群眾、管理自治的有力抓手,采取有力措施推動微實事辦理,不斷提升小區業主幸福感、獲得感。 一是建設小區服務陣地。業委會成立后,積極推進服務陣地建設,主動發動小區業主,選址建設便民服務點、小區黨群之家,并創新提出24小時不打烊便民服務惠及小區居民,以“紅色業委會”及“全天候服務”擦亮小區品牌,打造小區特色。 二是實施小區精細服務。組織黨員定期入戶,了解居民需求,設置征集意見箱和全覆蓋建立小區微信群,定期收集居民服務需求和意見建議,積極發動七小人員、社會組織與熱心居民、專業人士,在生活服務、公益慈善、文體活動、糾紛調處等方面提供專業化精細化服務。 三是增強小區自治能力。搭建“糾紛調解”、“鄰里服務”等小區群眾互幫互助服務組織,設立“時間互助銀行”,讓群眾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小區治理。充分運用小區微信群、宣傳欄、公告欄和業主大會作用,廣泛征求業主意見,集思廣益,將決策的程序性、公正性、公開性做實。整合建設志愿者隊伍,因地制宜開展健康文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居民群眾參與和關心小區建設。 三、小區微提升,讓小區環境好起來。 我們從群眾關心的“身邊小事”入手,把小區業主反映強烈的小區環境改造提升作為“頭等大事”來落實,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共同發力,搞好小區長效管理,讓小區環境在微提升、微更新中不斷美起來、好起來。 一是抓好環境細節提升。黨支部、業委會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廣泛聽取業主呼聲,針對大家反映比較強烈的小區停車難、設施差等問題,組織專業人士和小區熱心業主共同參與,反復勘察現場,充分論證方案,科學規劃設計,分別制定改造方案并克服重重壓力組織實施,結合拆違拆臨,經過長達一個月的專項整治,全面治理小區老舊“頑疾”,有重點地解決停車難、雨污水堵塞、環衛設施差等問題,得到了廣大業主的衷心擁護。 二是抓好小區有序管理。針對小區業主反映的小區管理問題,黨支部、業委會立即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并邀請熱心業主參與監督,制定了小區居民公約、小區停車管理制度、小區黨群之家管理規定等相關管理制度。在小區內部重大事務的決策上,小區黨支部積極參與研討,并監督業委會的執行情況,同時督促物業服務企業嚴格履行合同和執行服務標準。對業主提出的問題進行妥善解決,及時消除了各類安全隱患。 三是加強小區文化浸潤。我們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以別開生面的活動方式向居民傳授文化、科普、普及法律知識等。同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心口相傳的小區共同精神,增進居民認同感、歸屬感。大力宣傳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善行義舉,廣泛開展最美家庭、最美身邊人等評選活動,組織開展“端午粽香”、“九九夕陽紅”等節日民俗和群眾文化活動,大力營造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