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洋溢城區 廈門思明更有溫度
2020-01-06 08:44:47?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愛心洋溢城區 思明更有溫度 該區以弘揚“近鄰”文化為抓手,推進“愛心廈門”五大行動 陽臺山社區黨員干部、美食達人和共建單位志愿者為困難、高齡和重病老人制作五香條。 陽臺山社區踐行愛心行動,入戶慰問困難、高齡和重病老人。 (圖/陽臺山社區 提供)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雯 吳燕如 通訊員 夏思萱)認“親戚”聽民聲,在噓寒問暖中了解幫扶對象需求,全區黨員干部紛紛走訪慰問響應愛心結對行動;街道社區聯合愛心單位打造“愛心餐桌”,“三無老人”吃上熱騰騰的免費午餐和晚餐;社區手語志愿者陪伴聽障居民到醫院看病,帶他們走出小區參與社區活動…… 連日來,一個個互幫互助愛心故事在陰晴不定的今冬溫暖著人心,“愛心廈門”五大行動在思明區火熱鋪開。“愛心廈門”建設動員大會的召開,進一步凝聚起全區黨員干部群眾“人人獻愛心”的廣泛共識,廣大思明人以實際行動助力“愛心廈門”建設。 愛心接力,全區行動。思明區以弘揚“近鄰”文化為抓手,充分整合愛心幫扶資源,拓展領域、創新方式,讓奉獻愛心人人可為、處處可為,共同點亮城市文明之光。 遠親不如近鄰,愛心行動從關愛鄰里做起。深具思明特色的“近鄰”文化潤物細無聲,讓互幫互助氛圍日益濃厚。社區黨委帶領大黨委成員單位和共建單位,小區黨員帶領樓上樓下、對門鄰居,就近就地扶貧濟困。3日,陽臺山社區黨員干部、社區美食達人和共建單位志愿者制作五香條,入戶慰問困難、高齡和重病老人。 用好平臺資源,讓暖風吹遍思明每個角落。思明區對標五大行動、四大機制,進一步發揮愛心餐桌、愛心超市、愛心課堂、愛心圓愿、愛心快遞等思明特色的“愛心品牌”作用,提升和拓展愛心幫扶的內涵和外延。 踐行愛心行動,思明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思明區藍天救援隊、思明區晨曦公益服務隊等品牌志愿服務隊常年開展扶危濟困、敬老愛老、關愛特殊崗位工人等志愿服務。時下,許多隊伍更是帶頭踐行愛心行動。由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發起創辦的思明區新廈門人圖書館,新增心理咨詢服務,為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提供心靈關愛。 共建共治共享,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這是“愛心廈門”建設的最終目標。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思明區把幫扶困難群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助殘濟困、敬老扶幼等志愿服務和愛心行動,把愛心溫暖送到需要幫助的每個群體每個人,讓愛心洋溢城區,讓思明更有溫度,為全區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千戶訪百事幫 精準對接百姓需求 “陸大姐,我來認親戚了。”3日下午,開元街道陽臺山社區一小區,思明區委書記帶著年貨一進門,便用閩南話向陸惠卿打招呼,聊家常,詢問年齡、身體狀況和家人情況,“記下我的電話號碼,有事沒事多聯系。” 60歲的陸惠卿患有智力殘疾一級,丈夫去世后,她和唯一的兒子相依為命。兒子從事配送員工作,早出晚歸。這幾年,在社區與小區居民的關心和幫助下,陸惠卿逐漸走出家門,如今已經能與小區居民進行簡單的交流溝通。 了解陸大姐一家的情況后,思明區委書記把陸惠卿兒子的終身大事記在了心上,“大家都幫幫忙,有合適的多留意。”他勉勵陸大姐,“兒子娶個媳婦,人多熱鬧了,以后日子會越來越好。” “勿忘世上苦人多。”思明區委書記叮囑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大家要千方百計幫助困難群體。值得欣慰的是,在小區居民的關懷下,陸惠卿現在參與了小區衛生保潔工作,每個月可獲得1000元補貼。 實施結對幫扶,確保困難群體人人有人管、家家有人幫。在思明區,“近鄰”文化打通了黨群工作的“最后一米”。“近鄰”文化中的“千戶訪”機制,通過柔性的情感式入戶、常態的串門式入戶、精準的分類式入戶,詳細掌握每一戶家庭的情況,還創立了“百事幫”鄰里互助隊伍,帶動鄰里之間互幫互助。 接下來,通過“千戶訪”機制,思明區將把掌握困難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重點,并通過“近鄰”文化帶領社區單位和小區居民互幫互助、扶貧濟困,實現居民和居民、居民和組織、組織和組織之間的就近共建共治共享。 “愛心橋”助公益 創新幫扶對接渠道 一袋大米、一捆紙、兩罐花生和一袋味精……細數著上個月底剛從嘉蓮街道愛心超市領回的免費物品,龍山社區低保戶林淑美用閩南話連連稱贊:“政府和社會一起做好事。感謝啊!” 58歲的林淑美是獨居老人,沒有正式工作。七八年來,她每月一次從街道愛心超市領取米、油等基本生活物資。在嘉蓮街道,特困戶、低保戶和低收入人群都能享受愛心超市惠民服務。從2005年創辦至今,嘉蓮街道愛心超市共收到600多個單位、8400多位個人捐贈的各種款物645.97萬元,共發出款物480.35萬元,受益人數達7.07萬人次。 思明區“愛心超市”先后榮獲第三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福建省“八閩慈善獎”。如今,“愛心超市”覆蓋全區10個街道,通過資源整合,困難群眾能夠自行到“愛心超市”選擇、領取所需物品,讓困難群眾有尊嚴地接受捐贈,受到廣大困難群眾的歡迎。 愛心超市、思明慈善微公益、新春慈善快車、重病救助……思明區創新公益活動機制和載體,通過搭建一批新型公益服務平臺,推動公益事業的草根化和常態化。結合“愛心廈門”建設,思明區進一步發揮這些“愛心橋”平臺的最大作用,持續對接吸納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拓展幫扶對接渠道,讓更多企業和個人更便捷地參與愛心行動,共筑愛心之城。 細微處顯人文關懷 愛心服務遍布思明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思明區晨曦公益服務隊志愿者正忙著籌備和空巢老人圍爐過年的愛心行動。 從2009年開始,這支服務隊每年都組織志愿者在春節前幾天給空巢、孤寡老人煮年夜飯,還給老人們發紅包、送年貨。服務隊發起人王世偉說,從最早的一兩桌到最多的八九桌,每年的相聚都充滿感動。在傳統的中秋佳節,他們也會組織特殊家庭博餅。 在“愛心廈門”建設動員大會上,“全國最美志愿者”、思明藍天救援隊隊長陳素珍動情地說,“做一次公益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做公益。11年的救援救助中,我深深感受到志愿服務的偉大與平凡。” 在她的帶領下,救援隊從成立之初的十幾名隊員成長為如今擁有2000余名正式隊員和5000余名志愿者的專業救援隊伍,成功解救過上萬名受災受困人員。 在思明區,以藍天救援隊為代表的志愿服務隊伍還有很多。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思明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紅馬甲”在思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截至2019年12月,“志愿廈門”平臺上的思明區注冊志愿者已有近11萬人,志愿服務隊伍也有1000余支,其中市民耳熟能詳的品牌隊伍超過20支。志愿服務驛站和常設志愿服務點更是延伸到法庭、交通站點、景區街區、行政服務窗口等各個領域,遍布思明全區。 愛心幫扶不僅要滿足社會困難群體的物質需求,更要兼顧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撫慰。思明區不斷提升和優化愛心服務機制,對轄區居民的人文關懷延伸到各個細分領域。 思明區慈善會同心關懷服務部的成立便是生動寫照,向轄內的術后癌友提供心理與康復支持公益服務,通過康復咨詢、音樂療法、團體聯誼活動等國際成熟的癌友康復模式及專業義工關懷輔導,幫助癌友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服務部的工作全方位提升了癌友的生命品質,充分反映了思明區愛心慈善工作的細致和嚴謹。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