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垅社區:“133”工作法深化改制社區小組治理
2020-01-02 12:40:30? ? 來源: 殿前街道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階梯墻面改造前 階梯墻面改造后 軍民團結大榕樹改造前 軍民團結大榕樹改造后 【小區名片】 在很多廈門人眼里,城中村是夢開始的地方,而馬垅則成為大多數來廈門尋夢人的第一個落腳地,馬垅包含了城市發展過程中文化的沉淀,承載著城市發展的特殊歷史情懷。馬垅社區馬垅小組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發展起來、典型的城中村改制小區,與火炬園區隔著嘉禾路相望,面積近7萬平,現有戶籍人口567人162戶,流動人口7355人,中共馬垅支部現有黨員33人。馬垅以出租經濟為主,出租房多、暫住人口多、安全隱患多,也存在諸多短板:形象丑、密度高、環境差、公共空間不足、社區配套和市政設施缺乏、消防不符合規范等存在諸多問題。在湖里區大力實施小區治理的大背景下,馬垅人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工作基礎上,秉承著開荒建落、敢闖敢拼的馬垅精神,因地制宜地推動新老廈門人共融生活,大膽探索改制小組治理新模式,推動村改居小組更新,讓新老市民和諧互融,老典型煥發了新活力。 【經驗做法】 一、突出“一條主線”,建強“垅之師”。 在居民小組開展基層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工作是個新鮮事,也是一個實踐創新。為此,我們在治理工作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小組這條主線,從黨組織、居民小組、社會組織三個層面打造服務居民、推動治理的“垅之師”。 一是突出黨建引領小組治理。建立健全社區黨總支領導小組治理工作機制,建立了以社區黨總支—小組黨支部—黨建聯盟為主體的“三級”聯動體系。成立了小組黨支部、居民代表、居民小組的多元聯動機制。其中,小組黨支部是核心,在小組事務中居于領導地位,帶領集體資產管理小組、居民代表、村莊事務管理小組抓好集體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等重大工作決策部署,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小組重大事項,強化黨組織的領導。積極探索實施社會分類治理模式,上下銜接、左右聯動,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服務共做、事務共商、黨員共管、文化共興”工作格局。 二是引領居民小組推動小組治理。馬垅社在2017年3月原村組集體資產改制后,由全體居民推選產生的居民小組組長負責管理。設小組長1名,配備管理、治安、環衛等人員。成立了馬垅社公共議事理事會,引導有威望、有公心的居民、居民代表、股東代表參與自然社的公共事務、集體資產管理和決策,在黨建引領下,居民小組響應號召,積極主動參與小組治理,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把小組各項工作推上新的臺階。抓住發展機遇,推動小組經濟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三是建立各類組織參與小組治理。在小組黨支部的引領下,居民、企業、商戶等自發組建了新居民協會、社企同駐共建協會、商戶聯盟協會、房東協會等4個社會組織,成立了組織機構,制定了協會章程,通過開展行業自律、治安巡防、環境保護、公益服務、文化娛樂等活動,轄區企事業單位、新老居民全面參與到小組治理中。充分發揮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這一契機,引進童緣社會服務中心,積極探索“雙工聯動+參與式治理”模式,通過社工帶義工,義工帶群眾,推動居民從“居住”到“參與”轉變,引導各方共同關心小組事務、共同理事。 二、突出“三方聯動”,凝聚“垅之力”。 近年來,馬垅社持續開展黨支部引領小組治理工作,突出抓好區域共建、內生發展、新老融合三方聯動,積極吸收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與,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小組治理合力。 一是凝聚區域共建力量。以共商小組發展、共抓小組黨建、共推小組治理、共育先進文化、共同服務群眾、共建宜居馬垅為宗旨,以支部為載體,組成黨建聯盟,聯盟成員單位在了解居民需求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制定認領清單,共同開展各項共建活動,不斷提升小組治理水平。如殿前派出所通過幫助小組優化整合巡防隊伍,提高小組巡防隊伍素質,更好地推進小組綜合治安治理工作;又如童緣社會服務中心扎根馬垅社多年,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小組活動及冬夏令營,開放圖書室及公共電子閱覽室,周末播放正能量題材電影等服務,為轄區新市民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環境,促進小組教育發展和居民融合。 二是凝聚小組居民力量。在小組治理過程中,我們堅持“宜居馬垅,共建共融”的理念,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便民配套,針對性地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如建造馬垅文化廣場,在之前的馬垅社,公共文化場所很少,經共商共謀,小組把原本計劃作為商鋪的每年預計可收入上百萬的用地改為休閑娛樂的文化廣場和宣傳陣地;又如纜線地下化、道路“白改黑”、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后山小花園、健康步道、食品攤販一條街……民生實事一件接一件,居民幸福感滿意度持續提升。小組出臺了《綠化認養和設施場地認管辦法》,居民自發成立綠化設施管護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認捐、認養、認管”活動,踴躍認養社區的花草樹木,各社會組織主動認管籃球場、門球場、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并定期自發組織“從我身邊做起”行動,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馬垅社的綠化率已達25%,可以說“不是小區,勝似小區”?;I建社區慈善驛站,轄區單位、社會組織成員、居民主動捐資,短短4天就募集善款43萬多元,居湖里區37個慈善驛站之首,驛站將外來人員納入救助范圍,成立當天就有5名重病困難人員領取慈善救助金9000元?!耙司映侵写濉瘪R垅的巨大變化吸引越來越多的白領新居民,居民的房租水漲船高,出租率明顯提高,一年來房租增長了10%。 三是凝聚新老居民力量。新居民是馬垅社區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有的在這租住長達十多年,成為了社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為此,我們對新居民從管理為主向服務為先轉變,內外一家親、服務均等化,讓新居民共享“宜居城中村”成果,就近設立綜合服務站,為新居民提供辦理暫住證、計生證明、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在享受服務的同時,廣大新居民積極參與小組治理,參與到新居民協會、商家聯盟中,積極參與小組志愿服務、文明創建,激發了新老居民共同參與小組治理的熱情。 三、突出“三項建設”,建設“垅之家”。 為還居民一個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近年來,在小組黨支部核心引領下,我們以民生問題為導向,面子、里子,地下、地上一起整治,著手開展市容環境、安全隱患整治、公共配套、軟環境的創建提升,逐漸摸索出一套較為實用有效的自然社管理模式,讓大家齊心協力建設“垅之家”。 一是建設智慧馬垅。探索在“城中村”實現小區化管理,投入86萬多元,率先在全市建成了“城中村”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在自然社出入口設置停車道閘,安裝監控攝像頭,劃設道路標識和停車位,現在車輛出入變得井然有序,徹底改變了過去無序停車的問題;深化“智慧+線上”平臺,積極推進視頻監控“雪亮”工程,在重點部位、重要路段安裝視頻探頭228個,構建“雪亮工程全覆蓋、技防手段全聯網、監控管理全天候”的技防體系。為維護社區治安秩序,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獎補居民安裝指紋門禁系統管理,采取街、居、小組各補貼1000元,居民出資1900元的方式,由于宣傳發動到位,居民群眾從觀望的態度變主動要求安裝,現已安裝205套,如今社區治安案件發生率下降了20.6%。 二是建設多彩馬垅。社區采用黑色瀝青路面替代原本破損不堪的水泥路面的改造方案,店家、房東主動改造店面臺階,支持路面改造,前后僅用16天,就完成了馬垅社12000㎡主次干道黑色瀝青路面的鋪設,同時地下排污管網和窨井蓋一并進行了改造;電信、聯通、移動等通訊運營商也參與進來,共同將原本雜亂無章的空中網線改造入地,200萬元改造資金全部由各家運營商承擔,空中黑色“蜘蛛網”不見了,變得整潔明亮;居民積極參與房前屋后美化綠化,有8戶居民主動提供房前屋后邊角地約400平方米,原先的亂土堆改造成了小公園,住宅邊角圍墻刷上漂亮的彩繪和圖畫,沿街小道旁砌起小小的花壇,種上花花草草,居民用自己的雙手共建美好家園;各沿街店家主動拆除舊雨披、店招,自行按社區統一的設計規范進行店招改造。 三是建設文化馬垅。在保生大帝和紅色文化的融合熏陶下,形成了“無私奉獻、互幫互助”馬垅人精神。因此,居民主動讓出擬建設店面的1200㎡空地,修建了社區文化廣場,僅此一項每年就減少租金收入140萬元,文化廣場建成后,居民自發組織練習廣場舞,邀請太極拳老師免費授課,社區的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也在這里舉辦,黨建LED顯示屏定期播放宣教片,成為了居民的文化樂園。此外,馬垅社從老居民中挖掘出當年馬垅居民幫助地下黨、解放軍解放廈門的感人故事,并將故事鐫刻在大榕樹旁,讓子孫后代代代相傳,建設軍民團結大榕樹公園、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再生榕等,極大地豐富了馬垅的革命歷史內涵。為了傳承閩南文化,還專門收集蘊含人生哲理的閩南俗語,打造了特色的閩南文化長廊。如今小組環境煥然一新,成為宜居城中村、魅力新馬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