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用閱讀點亮孩子的未來
2019-12-24 15:12:43?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思明、湖里、集美、同安等各區的城鄉接合部社區、城中村和鄉村里,共分布著15家公益圖書館和借閱點 用閱讀點亮孩子的未來 孩子們在西潘圖書館閱覽圖書。(資料圖片) 讀者在公益圖書館借閱圖書。(資料圖片) 東南網12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鐘真)“以前,放學后我不知道要去哪里,現在,只想快點跑到這里多看一會兒書。”“我每星期會來三四次,在這邊看書,直到晚飯時間再回家。”“我喜歡在這個家園里服務和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幾名孩子寫下的留言,他們筆下迫不及待前往的地方是公益圖書館。 早在2016年,廈門多家民間公益團隊在當地推動、激活和創建公益圖書館項目。據不完全統計,經3年多的努力,共有15家公益圖書館和借閱點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同安等各區的城鄉接合部社區、城中村和鄉村里。這些圖書館不僅提供公共閱讀空間,還組織主題講座、心理輔導、志愿服務等,充分發揮公益平臺的作用,點亮孩子的未來。 公益圖書館井噴 前埔社區是一個位于思明區城鄉接合部的社區,轄區目前還存在一些城中村和老舊連片的自建民宅。每當夜幕降臨,城中村內小路曲折,燈光昏暗且喧囂嘈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路口轉角一處小屋,窗明幾凈,燈光明亮,屋內一群孩子正投入地閱讀手中的書籍。這里就是新廈門人圖書館。 新廈門人圖書館由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創辦。城市義工協會秘書長陳偉說,去年7月,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城中村外來務工人員密集,家長忙于工作而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放學后無處可去就在巷道里玩鬧。于是,協會決定在城中村內建設一個公共閱讀文化空間,并為新廈門人提供必要的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座城市。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從立項到選址,就耗費10個月。“我們幾乎走遍思明區的每一個城中村,光是前埔前后來了不下50次,就是找不到合適的館址。”陳偉說,直到今年8月1日,才在朋友的幫助下租到剛退租的兩間店面,解決了場地難題。 由于圖書館是公益性質,資金、人員與書籍來源同樣是擺在眼前的問題。“輪渡公司已確定明年捐助5萬元,完全足夠覆蓋我們一年3.6萬元的租金。”陳偉說,城市義工協會除3名專職工作人員外,通過團區委與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合作,由城職青年志愿者協會每天派出4到5名志愿者,協助進行入館引導、秩序維護、陪伴閱讀和課業輔導。書籍方面,圖書館邀請長期致力于推廣鄉村閱讀的公益組織“擔當者行動”開出目錄,再由思明區圖書館協助購買。 事實上,新廈門人圖書館并不孤單,它在全市范圍內還有許多伙伴。3年前,廈門市湖里區鳥巢閱讀文化推廣中心開始在島內規模較大的城中村安兜村,運營第一家城中村公益圖書館——安兜圖書館;此后,攜手躬行志愿者、童緣社工、欣立社工、湖里區義工協會等民間公益團隊,先后在西潘和高殿等外來人口聚居區,建起西潘圖書館和高殿公益圖書館。 最新的一家是12月18日在集美灌口掛牌成立的李林公益圖書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廈門共有思明區的新廈門人,湖里區的安兜、西潘、高殿、后埔、縣后、馬垅、蔡塘,集美區的滸井、港頭、李林,同安區的后宅、官潯等13家公益圖書館,以及小林后、天一等2個借閱點。 服務輻射數十萬人 廈門公益圖書館的創建和運營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丁勇是無法繞過的名字。作為鳥巢閱讀文化推廣中心執行長,他于2012年放棄體制內穩定的工作,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兩年后又參與發起成立“鳥巢計劃”,并在短短幾年內帶領團隊直接運營3家公益圖書館。 對目前廈門運營中的公益圖書館,丁勇表示,團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在項目選址、建設、運用過程中提供協助,比如直接推動滸井、后宅圖書館的建設;其次是通過網絡等渠道間接施加影響,比如李林公益圖書館的建立就借鑒他們的經驗做法;最后則是激活,比如蔡塘公益圖書館按照要求更新了書目,日借閱量從幾乎為零上升至二三十本。 去年,丁勇和團隊決定從執行型組織轉型為支持型平臺組織,9名全職員工中的6人繼續負責“鳥巢計劃”,其余3人則轉向“萬家公益圖書館計劃”。按規劃,“鳥巢計劃”繼續直接運營安兜、西潘和高殿3家公益圖書館,提升管理水平并總結相關經驗,建設成為公益圖書館示范和培訓基地;“萬家計劃”則為有意愿創辦公益圖書館的組織和個人提供支持。 “運營人員可以免費前來接受培訓,學習有關的管理知識。”丁勇說,他們準備了培訓的全套資料,內容涉及日常運轉的方方面面,事無巨細。 公益圖書館還為孩子們建立一套服務積分體系,將日常館務交由他們自主完成,并根據實際表現增減積分。這一舉措,讓孩子們學會了自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喜歡在這個家園里服務和幫助有需要的人。”有承擔館務工作的孩子如此留言。 數據更有說服力。以新廈門人圖書館為例,截至11月底,累計進館10150人次,日均人流量為253人次,其中日進館最高峰達638人次。另據統計,“鳥巢計劃”直營的3個圖書館項目都已進入相對穩定的運營狀態,去年入館的讀者量達36萬人次,借閱次數超5萬人次,服務輻射人群近30萬人,其中青少年兒童約4萬名。 打造公益開放平臺 “截至目前,新廈門人圖書館已開展16場主題活動,參加志愿者430人次。”陳偉表示,公益圖書館不僅是一個閱覽圖書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是一個組織和舉辦主題講座、心理輔導、志愿服務等活動的公益開放平臺,應當引進多種多樣的公益課程與實踐活動。 陳偉介紹說,開展公益課程和實踐活動的師資,除了城市義工協會自己組建的講師團之外,還有政府機構從事青少年成長研究的專家,及社會公益團體和教育培訓機構的相關人員。比如,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樊登讀書和半間教室、廈門技師學院、廈門110水生救生志愿服務隊、廈門博物館志愿服務隊等機構都成為圖書館的合作共建單位,定期派出師資到館上課。 公益課堂內容分為兩大塊:一是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主題的品質修養課;二是豐富精神生活,涵蓋書法傳承、音樂素養、溝通技巧、文明禮儀、閩南文化、弘揚非遺、垃圾分類等方面。圖書館還專門設置心理咨詢室,每周固定時間由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咨詢,多層次、多維度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價值觀。 “除借閱圖書,公益圖書館還能以圖書為媒介,成為社區的文化教育平臺。”丁勇和他的團隊認為,這些位于城中村的圖書館應該是窗口和平臺,并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更為開放性的社區文化學習中心、社區交流中心,帶動更多外部力量去關注與走進城中村,帶動激活更多的資源與力量行動起來。 據此,“鳥巢計劃”直營的公益圖書館開始導入外部資源。丁勇透露,在廈門的一些高校和公益團體支持下,3家圖書館的內涵不斷豐富,僅去年就舉辦超過513場的主題活動,參與活動的孩子、家長、志愿者1萬多人次。此外,團隊還鼓勵孩子把書借回家,嘗試通過“小手拉大手”影響父母,著手成立家長讀書會。 “如果新廈門人生活在一個缺少文化的環境里,將會難以融入這座城市,更別提歸屬感。”丁勇表示,希望通過推動公益圖書館的建設,在城中村這片文化沙漠開辟出一片綠洲來,助力孩子與城市共同成長,點亮他們的未來。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