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與廈門港”閩南文化沙龍聚焦海滄
2019-11-19 17:17:26?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向海而興 開拓閩南文化新視野 ——“月港與廈門港”閩南文化沙龍聚焦海滄 東南網11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16日下午,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承辦的“月港與廈門港”閩南文化沙龍活動在廈門市海滄區滄江會展中心舉行,吸引了來自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的專家學者、政企人士、各界閩南文化熱心者等共230余名嘉賓參加,并圍繞“開拓閩南文化新視野,探究月港海絲大文化”的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月港研究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導師林仁川表示,加強月港貿易研究,對于推廣“一帶一路”倡議,重振海絲輝煌有著重要的經濟、政治、戰略意義。在題為《大航海時代漳州月港的歷史地位》的主旨演講中,林仁川將月港定位為大航海時代國際海上貿易的新型商港、美洲大航船貿易的重要起始港、大規模華商華僑闖蕩世界的出發港、中國封建海關的誕生港。他表示,月港研究意義重大,但也面臨現實上的困難。他建議,我國高校和學術機構要大力培養懂得古西班牙文、古荷蘭文等語言的年輕學者,到各國開展學術研究,挖掘整理月港的輝煌貿易史。 月港不僅對大航海時代的世界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也深刻改變了閩南地區的文化氣質。漳州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原主任、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涂志偉就提出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在月港閩南海商群體中,存在為數不少的女性海商。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見的,說明月港貿易對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形成沖擊。 在涂志偉看來,月港貿易深購遠銷,對外通過東南亞,形成了一張輻射亞、歐、美、非47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網絡,對內也形成了一張輻射閩、粵、贛等多省市的國內貿易網絡。這個國際、國內貿易網絡催生了大批走南闖北、上山下海的閩南海商群體,他們也塑造了閩南文化敢拼愛贏的精神特質。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耕表示,海洋文化是人與海洋的關系,不同民族、不同群體與海洋的關系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海洋文化,是在把產品遠銷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海洋文明的最大特征,就是緊密融合了農耕文明,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閩南文化。閩南的農耕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海洋貿易引領的大規模、市場化、商品化的農耕。” 陳耕將閩南文化的發展歷史總結為刺桐港、月港、廈門港、高雄港4個港口的歷史。在他看來,海洋文化引領著閩南文化的創新發展,而閩南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會隨著港口的興替而轉移。 陳耕表示,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是當時世界最大港口;明代,漳州月港是中國第一大港;清朝以后,廈門港是海峽兩岸最大的港口。每一個港口都引領了當時閩南文化的創新發展。 “2017年之后,由廈門、漳州十二個港區組成的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海峽兩岸第一大港、世界第十四大港。在廈門港所有港區中,海滄港區占據80%以上的吞吐量。”陳耕表示。 “海滄姓‘海’,做好海洋文章是海滄不懈的追求。”海滄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廖藝聰表示,近百年來,海滄港經歷了曲折坎坷的發展歷程,應抓住這一歷史契機,勇擔引領閩南文化創新發展的使命,開拓閩南文化研究的全新視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