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殿前·身邊的榜樣】林冬昀:社區書院“不見外”老師 熱心公益無私奉獻
2019-11-12 14:11:12?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冬昀開辦的快樂英語課每周都爆滿(殿前街道供圖) 東南網1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劉瑋)“在這里待久了,社區居民們都以為我就是高殿人,大家都把我當成了自己人!”每逢周末,在廈門市湖里區高殿社區書院的英語小講堂里總能看到一個柔弱的身影手執教鞭,站在講堂上神采奕奕,這一站就是6年。 她就是林冬昀,一位來自華廈學院人文學院的英語教師。在這兒,她雖是個“外人”,卻一點也不見外。6年來,高殿社區書院成了她第二個家,書院里的三尺講臺成為她展現教育熱忱的舞臺。 傳道授業無私奉獻 說起6年前在高殿社區書院上的第一堂課,林冬昀至今難以忘懷。“當時為了上這堂課,我提前備課,準備了好幾套課程,因為我不知道居民們喜歡學什么?”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林冬昀走進了社區書院的教室。那是她此生以來最難忘的一個小時,令她十分意外的是,整堂課沒有人玩手機、沒有人走神,所有居民學員都認真聽講,眼神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這才是真正的課堂啊!”從那時起,林冬昀就深深地愛上了高殿社區書院這個課堂。她開辦的快樂英語課,每周一節課,成了高殿社區老人孩子們看世界的一個窗口,而她自己一堅持就是整整六年。 9月7日,又是一個周六,林冬昀一吃過晚飯就往高殿社區趕。上課前,林冬昀拿出自己打印的板書材料發給居民們,這節課的內容是“在機場搭乘飛機”的情景學習。 “經常有學員中途加進來,擔心他們跟不上,所以講一些比較實用的內容,比如住旅館、坐飛機。學了馬上就能用,也是學員們最大的愿望。”林冬昀說。學員們程度參差不齊,有的零基礎,一個內容往往重復教好多遍,但是他們都很用心聽講。林冬昀還會根據社區學生的水平不斷地調整教材與備課內容。 “讓我講十遍二十遍都沒關系,課堂上學不會的,課后也可以加我微信繼續問。看到大家愿意學,我很樂意這樣,每次課后心情都很好。” 林冬昀說。 義無反顧投身公益 因為被需要,所以義無反顧。時間回到2012年,當時美國學習交流結束回國的林冬昀,回到華廈學院教商務英語。一日日的忙碌卻枯燥的生活讓林冬昀開始找尋教育的意義。 2013年的一天,林冬昀通過網上招募信息,成為了高殿社區書院的一名義工老師,將課堂延伸到了學校之外。“當時書院剛剛成立,許多東西都還不完善。”身為鼓浪嶼人的林冬昀雖也是個“老廈門”,但六年前卻是她第一次來到高殿社區書院。從此,她將書院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放在心上。 設計logo、主持節目、幫忙建立書院公眾號……林冬昀利用課余時間的“不務正業”讓書院有了一個網上的“家”,居民們從此就能在手機上,第一時間獲知書院的課程消息和通知。 相互尊重愛心傳遞 “愛心傳遞”是高殿社區書院發展五年來,為社區居民帶來的最大財富。在采訪中,許多義工老師告訴記者,高殿社區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相互關愛的氛圍,是他們選擇留下來的原因。而現在,他們正把這份情感帶給更多人。 “大家經常主動幫我擦黑板、搬桌椅,就像一家人一樣。居民給予我尊重、友愛、溫暖,還有滿滿的幸福感。”社區書院課程經常安排在周末時間,雖然放棄了休息,但在林冬昀看來,“獲得遠遠大于付出”。她說,師生之間平等尊重,自己的每一堂課都很有價值,在社區也認識了很多朋友。 收獲滿滿幸福感的林冬昀沒有獨享這份愛。在她的帶動下,她的學生們也來到了高殿社區認領書院課程,成為義工老師,也深得居民們的喜愛。 “只要有條件,我就會陪伴著高殿社區書院一路走下去”,林冬昀的話擲地有聲。在學生的眼中,她是良師益友,而在居民的眼中,她是知識的傳播者。她醉心于教育,用青春譜寫人生多彩的華章。用自己的滿腔熱情詮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合格人民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在付出和給予中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