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金沙書院重建工程正式開工 將建成國際一流海絲人文地標
2019-10-20 14:06:18?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10月20日訊(本網記者 盧超穎)10月19日,在廈門海滄舉辦的“樂華如水”音樂茶會上,萬眾矚目的金沙書院重建工程開工儀式同期舉行。 受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委托,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建筑系副主任蔣偉華將《金沙書院概念方案》轉交海滄區委常委、金沙書院重建工程項目負責人廖凡。來自海滄區社會各界的200多名嘉賓,以及正在海滄參加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的130多位兩岸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性時刻。 以精品意識重建的金沙書院,選址海滄灣新城區位最好、景觀最佳、功能最優的CBD片區,由王澍擔綱總體規劃設計。項目建成后,將打造成為海峽兩岸及海絲文化的人文新地標,充分展現海滄作為閩臺文化“基因庫”和海絲文化“橋頭堡”的人文風采。 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海滄區委副書記曹放介紹,誕生于大航海時代閩南月港重鎮海滄的金沙書院,緣起于歐洲商人與閩南的風云際會,重刻了影響深遠的《古今形勝之圖》,培養了開眼看海洋的一代名臣,證明了古老的中華帝國在大航海時代沒有遲到,更沒有缺席。海滄高標準、高規格推動金沙書院的重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論述精神的生動實踐,是海滄勇擔“閩臺文化基因庫”和“海絲文化橋頭堡”崇高使命的具體體現,是推動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建設的戰略舉措,對深化兩岸認同、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意義。 參加開工儀式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奇和臺灣知名學者夏鑄九、楊渡、楊豐誠、呂正惠、戴景賢一致認為,金沙書院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以現代文化綜合體為基本功能,既有海滄文物舊藏,又將制作最有歷史感、珍貴感和地域特色的漆畫漆藝,做到了涵古出新,讓人充滿期待。 “前世”:大航海時代的“海洋學堂” “中國書院文化源遠流長,但說到以海洋文化為特色的書院,金沙書院如果不是唯一,那么就是第一。”著名文化學者、岳麓書社前總編輯唐浩明在考察海滄文化后,曾對金沙書院的地位給予高度評價。 古代金沙書院早已被歷史歲月湮沒,但是在眾多地方史志和古籍中,都留下關于金沙書院的記載,為今人展現了這座“海洋學堂”的傳奇身世和深遠影響。 據閩南理學名儒、金沙書院首任山長林希元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歐洲商人在今天的海滄一帶活動,與本地居民開展貿易。“弗朗機(葡萄牙)商人以此為商業據點深購遠銷,他們還在海滄建起了一座‘商務中心’,名叫金沙公館。”曹放介紹,由于當時海禁未開,官府認為這種活動不合體統,當時的龍溪知縣林松秉著“不殺不縱”的溫和理念,和憲臣柯喬勸說葡萄牙人離開,并將公館改建為金沙書院。 據林希元記載,金沙書院將公館“堂庭廂庖,咸拓其舊,梁棟榱桷,易以新材,又增號舍三十楹。由是諸生講誦有所。五澳之民,遠近聞風,咸興于學。” 金沙書院的由來,不僅證明在月港開埠之前,就有外國商人在海滄一帶開展貿易,也體現了當時的地方官員對海外貿易持有相對寬容的觀念。這種理念也一以貫之地體現在金沙書院的教學管理活動之中。 廈門著名文史專家何丙仲表示,金沙書院山長林希元對海洋文明和對外貿易持有包容的胸懷和支持的態度。他認為葡萄牙人“未嘗為盜”,不僅沒有危害民眾,還有利于民眾,這在當時“夷夏之辨”主導的文化界是極為難得的。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金沙書院首批學子之一的周一陽,協助林希元在金沙書院重新刊刻了《古今形勝之圖》。這幅地圖最初由進士喻時刻于江西信豐北宮,編印目的是“欲便于學者覽史,易知天下形勝古今要害之地”,圖上標明了明朝一千一百二十九個縣的山川地理,還有數千字的豐富注述。 1567年,隆慶帝登基繼位,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朝廷開放月港,“準販東西二洋”。通過月港貿易渠道,《古今形勝之圖》流入馬尼拉,西班牙駐菲律賓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理士(Guidcde Lavezaris)得到地圖后,如獲至寶,跨越重洋敬獻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這幅地圖也成為最早傳入歐洲的中國地圖,歐洲漢學研究的起源文獻之一,在西班牙一直珍藏至今。 金沙書院不僅重刻了《古今形勝之圖》,為中外增進了解做出貢獻,還培育了眾多具有海洋視野的人才。周一陽的孫子周起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周起元官至太仆少卿,被列入東林“后七君子”,與黃道周、張燮等名士相熟,曾為《東西洋考》作序,并主持修建圭嶼塔,大力支持開拓海上航路。何丙仲認為,周起元首次提出“月港貿易”概念,將月港定位為“天子之南庫”,并直接表露反對閉關鎖國、倡導對外開放的觀點,對月港發展成為當時東南沿海的外貿中心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海洋文明先驅。 “新生”:21世紀海絲人文地標 2017年,海滄提出建設國際一流海灣城區、打造海峽兩岸人文新高地的發展目標,掀起弘揚耕讀文化的熱潮,文化建設成為全區各項工作中的重要一環。為堅定文化自信,庚續歷史文脈,重振海滄海絲文化橋頭堡的風采,海滄決定在全區生態景觀最好、商業配套最好且交通便利的海滄灣新城CBD片區,重建金沙書院。 “金沙書院重建的定位是海絲人文地標、兩岸交流客廳、民眾文化樂園,青年心靈驛站。”曹放介紹,為了確保重建后的金沙書院在建筑美學、結構功能等方面能夠融貫古今、輝映兩岸,海滄區與中國美術學院建立戰略合作意向,并著手與王澍對接。多番邀請王澍來海滄考察,磋商金沙書院重建事宜。2018年11月,海滄區政府與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由王澍院長擔綱金沙書院總體規劃設計。 歷經兩年多的深度交往、實地考察、文史鉤沉和醞釀構思后,金沙書院設計方案已經出爐。王澍表示,金沙書院整體設計都是以古出新,將傳統與現代的建筑語言充分結合,融入山體、海浪等多重聯想,讓整體建筑融入遠山與城市,讓建筑功能真正符合現代生活。 金沙書院將選用夯土、紅瓦、紅磚、原木等傳統建筑材料,采用梁柱、斗拱、飛檐、漆藝等傳統建筑技藝進行重建。但在整體結構上卻以四重院落作為主體形態,形成高低起伏的五重連綿屋脊,呈現莊嚴而不失律動、傳統而不失時尚的建筑樣式。海滄區委常委、金沙書院重建工程項目負責人廖凡表示,將以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要實的作風、最足的干勁組織開展工程建設,力爭在2021年建黨一百周年時竣工落成。 “金沙書院建成后,將舉辦品牌節慶,文創市集,藝術展演,大眾講壇,課外研學等豐富的文化活動,貼近并滋養市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曹放介紹,未來,以閩南紅磚古厝為原型、以波浪形連綿山墻為特色的金沙書院,不僅在建筑設計方面將看齊國際一流水準,還將集納文物典藏、藝術品展陳、圖書收藏、授課講座、學術交流、文藝表演、市民休閑等多重功能,建設成為現代化大型文化綜合體,發揮海絲文化傳播中心、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海洋文獻典藏中心、閩南非遺展示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金沙書院還將成為漆藝藝術的殿堂。未來,由頂尖漆藝團隊創作的《朱子問學》《保生慈濟》《書香金沙》《顏鄭開臺》《滄海濤聲》《閩南鬧春》等6幅大型漆畫及“金甌一統”“蓮開盛世”等主題漆器將亮相金沙書院,使漆藝工藝特色與金沙書院交相輝映,呈現海滄歷史文化的精彩斷面,成為海滄重要的文化資產。 開工儀式現場,重建后金沙書院的匾額也同時亮相。據了解,匾額題字采用周起元故交好友、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的書法。“用黃道周的書法確是畫龍點睛之筆。于道于藝,于生平于地緣,既啟人文之思,尤為不二人選。”在海滄就此方案征求意見時,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臺北書院院長林谷芳深表贊同。 在多年來的籌劃設計過程中,金沙書院的重建已經引起了兩岸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期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這是文化自信的精彩一筆!”林谷芳也贊賞道:“海滄的高見識與大手筆,令人敬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